春节前夕,槽碓村举办的一场民俗婚礼将浓浓的年味“拉满”。喜酒敬起来,歌声响起来,新年的序幕在红烛映喜中为大桂山腹地的土瑶群众带来更多期待和美好。
赵转旺天不亮就来到婚礼现场帮忙张罗。作为“土瑶”村寨的村民,他们以户为单位散居在大桂山24条山冲之中,作为瑶族的稀有支系全国约8500人,独特的“土瑶”文化让他们仍保留着隋代时期的传统婚俗。
△当天婚礼现场媒体报道视频截图。
按照以往风俗,“土瑶”在举办婚宴前要挨家挨户登门邀请,并住一夜、吃一餐,一场婚宴历时整整三天三夜甚至五天四夜,规模大、宴请人数多,还费时费力。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的槽碓村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还在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影响下,吹起了“婚礼从简”的文明新风。
婚礼从简,热闹不减。记者见到赵转旺时,他正和村民们一起在后厨忙活,为前来道喜的宾客准备可口的饭菜。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赵转旺的大女儿外嫁时也得到了相邻村民的热情帮助。如今山里嫁进来“汉族媳妇”,越来越多的外地姑娘也愿意走进土瑶家,他说也要让新人们感受到来自他的真诚祝福。
祝福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必然洋溢在脸上。间隙之际,赵转旺不忘讲述自家的幸福故事:每年的6月至10月间,不少外地人进山观光打卡,村里人吃上了旅游饭,“瑶在深山有客来”在这里变成了现实。自己也时常将“自家饭桌”变成“游客食堂”、将“自家特产”化作“游客念想”。如今,大女儿嫁人、二女儿工作、小儿子读书,家里的生姜亩产连年增收,买了新车,重装了房,日子是越过越好。
一进村口,“感恩党,让我们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沧桑巨变!”大幅字样映入眼帘,镌刻着槽碓村这个2021年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走过的不寻常路。脱贫攻坚以前,这里“望到屋,走到哭”,满地泥路也阻碍了生活的出路,群众住房条件差,大部分群众房屋依山而建,安全隐患大,孩子们要步行两个小时以上才能到学校读书,家庭基本的就医都需要跋涉15公里到镇上。赵转旺说,现在出山的道路越来越平坦,生姜下来就能及时卖得出,看病也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打一个电话医生就可直接上门到家。
年关至,喜事多。今年的槽碓村游客接待中心旁边还多了一栋村民的“致富楼”。这座正在建设中的“槽碓村土瑶特色产品展销馆”将进一步打造土瑶村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扩大土瑶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壮大发展少数民族手工业、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业,以农产品销售联带、旅游消费联带、产业发展联带、务工就业联带等多方辐射覆盖带动农户增收。让村民把这碗“生态饭”吃得更加有味。“有了这个展馆,我们村里的农产品销路也会更多。以前总在网上看直播带货,现在我们也能有机会成为直播中的人了。”赵转旺笑着说。
一步跨千年,阔步新时代。随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像赵转旺一样的村民们正感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巨变。“现在的幸福日子来之不易,外嫁的女儿都愿意带孩子回来多住几天,外省的姑娘也愿意嫁到山里了。”赵转旺说,儿女们都长大了,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外出可以自由地追逐梦想,回村也能过上想要的幸福生活。
记者:付振强
文字编辑:牛忠磊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