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新年伊始,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比学赶超”竞赛在市工人文化宫火热开展。全市15个镇(街区)以工会主席搭配“产改”试点企业团队的形式,集中展示该市推动“产改”的探索实践和成果。
作为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坚持把“产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培育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目标,深入实施“智匠之家”职工赋能工程、“匠筑寿光”职工竞赛工程、“改善即创新”职工创新创效工程、“鸿雁引领”劳模工匠培育工程、“做安康职工”职工安全生产群防工程等五大工程,让一批高素质新时代产业工人脱颖而出,助推寿光蔬菜走向全国。
汇聚人才,产业工人由“工”到“匠”
“多亏工会提供平台和组织培训,让我不断提升技能,成为行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春节前夕,在寿光市蔬菜产业职工赋能中心,寿光泽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社会化农业服务部负责人贾文升感慨地说。从一线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农艺师、寿光市蔬菜栽培首席工匠,贾文升是寿光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行动受益者之一。
为壮大蔬菜产业集群,2022年7月,寿光市成立蔬菜产业工会联合会,建成蔬菜产业职工赋能中心,设置思政引领、技能实训、工匠学院、创新创效、智慧创客5个赋能平台,每年常态化培训技术人才5000人次以上,有效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
同时,寿光市总工会持续推动工匠培养链、选树链向蔬菜产业倾斜,每年组织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形成以竞赛挖掘工匠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扶持建立50家工匠孵化基地,带动20多万人次学本领、提技能。目前,寿光市技能人才达11万人,培养产生省市县三级工匠162名,蔬菜产业首席工匠、工匠、种子工匠123名。
寿光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效启介绍,如今,寿光市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才在全国各地指导蔬菜种植,每年培训各地农业人才1万多人,加速助推全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员创新,自主研发“种子芯片”
在寿光市永盛农业产业园里,公司负责人梁增文向记者介绍产业园自主研发培育的番茄品种。梁增文是寿光市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之一。从2009年推出第一个自主品种“永盛先锋”芸豆以来,他和团队已有66个品种申报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其中38个取得品种权或品种登记。他本人获评山东省劳动模范、潍坊市工友创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种子是蔬菜产业的“芯片”,人才是自主研发的关键。近年来,寿光市总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搭建职工全员创新创效平台,组织劳模工匠开展技术协作和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化推广。
目前,寿光市建成潍坊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7家、各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6个,累计完成攻关项目216项,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达118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200多项。寿光市筹建的山东省唯一一家设施蔬菜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国家级科研平台12家、省级科研平台9家,从事蔬菜育种的企业达16家,成为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基地。
匠心飞扬,“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目前,寿光有30余家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业领域对外业务,覆盖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近30亿元,年出口蔬菜80余万吨。
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桑茂鹏是寿光田柳镇人,2018年以来,他扎根西藏,筹资3000万元建成拉萨市曲水县净植茂藤现代农业示范园,率先示范推广寿光标准化、智能化蔬菜种植技术,吸引5000余人进园区实践,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增收2000万元以上。
多年来,寿光市还开展跨区域党建联建、飞地共建,充分发挥寿光蔬菜全产业链优势,引导寿光农业企业和人才积极走出去,建设设施蔬菜园区,推广种植管理技术,让拥有“寿光元素”的园区遍布大江南北。目前,寿光已在四川、江西、内蒙古等省市区认证65个标准化基地。
“工匠精神不仅点亮自己,更要带动他人,把‘一个人’变成‘一群人’。”韩效启说,“寿光蔬菜园区模式实现蔬香全国的历程,正是广大产业工人践行‘三个精神’的最好注释。”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