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齐桓公的时候,又一次下雨连续下了一百天。当时齐桓公想要攻打漅陵,就因为下雨这个事,没能落到实处。
管仲和隰朋率领士兵从门前经过,齐桓公问道:“你们带着这么多人干啥去啊?”
管仲说:“我听说啊,下雨的话就说明一切顺利。现在漅陵不下雨,我请求攻打漅陵。”
齐桓公说:“那就出兵。”于是出兵攻打漅陵。
到了漅陵以后,发现漅陵的军队就驻扎在城外,城内的官员也都在岗。齐桓公说:“难道漅陵有人能洞悉我的图谋么?”于是就放弃了攻打漅陵返回齐国。
02
原文
齐桓公之时,霖雨十旬。桓公欲伐漅陵,其城之值雨也,未合。
管仲隰朋以卒徒造于门,桓公曰:“徒众何以为?”
管仲对曰:“臣闻之,雨则有事。夫漅陵不能雨,臣请攻之。”
公曰:“善!”遂兴师伐之。
既至,大卒间外士在内矣,桓公曰:“其有圣人乎?”乃还旗而去之。
03
漅(chao,二声,巢)陵:应该是个地名,或者是个国家名。
04
这个和前面那个故事真是相得益彰啊。
我们想看的是为什么,这里没有为什么啊。就是,漅陵的军队为什么会早有准备呢?这最关键的问题文章没展开讲讲。
从我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的话,那就是在扯淡。
这篇文章和前一篇文章的场景是不一样的。
前面哪篇文章是下了十天雨,然后第十天开始准备有一定的道理。就算吴军部来攻打楚军,楚军也可以出兵攻打吴军。这次集结,不会没有一个结果。
这一篇是下了一百天雨,那到底是哪天把军队拉出来在雨里驻扎的呢?齐军部来就一直驻扎下去么?漅陵铁定是没能力攻打齐国的,那这次集结就纯属防御。这就完全没有道理了。
或者,习惯性的用疑兵之计还能解释这个事。那就真是齐桓公说的那样了,圣人。这个阶段,疑兵之计还是非常高超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