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期间,炮兵团的使用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这种队伍优势和劣势都非常大,一方面可以带来强大的炮火支援,另一方面又无法单独行动,因为近战能力几乎等于零,所以炮兵团需要近战队伍的支持,也就是说,离开了保护的炮兵团,很容易就成为敌人的囊中之物,但是在此战中,却成了一个意外情况。
当时是1946年,由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获悉东北民主联军4纵主力呈分散态势,立即作出战略部署,集中国民党军8个师10万余人,分3路向南满解放区发起进攻。
东北民主联军4纵司令员胡奇才,根据情况灵活调整部署,将计就计,把国军一个主力师团骗入狭长地带,打算围而歼之。这支敌军队伍可不简单,曾经的师长,副师长是赫赫有名的关麟征和杜聿明,配备的全是清一色的美械装备,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以少胜多的战斗非常多,所以此次战斗凶多吉少。
为了提高胜率,胡奇才在第11师和第12师都集结的情况下,依然要等待第10师的到来,由于部分团的缺席,实际上如果没有第10师的支援,人数上就不占优势,再加上武器也不占优势,显然鲁莽行动是不合理的。
按照战术规划,第11师和第12师堵住后面,第10师迎着国军25师的面,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但是4纵的炮兵团也归胡奇才指挥,要是由于敌后有两个师的包夹,战斗力自然会比第十师单兵作战要强上许多,所以炮兵团被安排在敌人的正前方,只要第十师顺利赶到,一切便井然有序。
但事实上,第十师即便是急行军,也很难在国军25师逃脱狭长地带前赶到,也就是说,炮兵团即将赤裸裸暴露在一群配备先进美械的国军面前。就连当时的炮兵团团长都慌了,还没来得及向上汇报,他就擅自主张,向敌人开炮。
前面我们提到,炮兵团一般是和主力的近战部队配合的,当时国军25师师长李正谊按照这个进行推理,认为我军的主力正在前面等候,吓得将队伍躲回到狭长地带里,直到我军第十师的支援部队赶到。
此战全歼国军25师,这支“千里驹师”就连师长都被我军俘虏,很难想象,本来是炮兵团的错误排布,却发挥了奇效,所以战争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的,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