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连组织实弹射击。万智奇 摄
寒冬深夜,战车轰鸣。
经过一夜战斗,陆军某旅某炮兵连圆满完成阵地防御任务,击退“敌”轮番进攻。
“我们赢了!”官兵激动呐喊。征尘未洗,连队干部黎龙带领骨干展开复盘研讨,从弹药准备、技术检查、占领阵地等方面逐项梳理,为下一场战斗提早做准备。
硬仗接连不断,奋斗步履铿锵。作为新组建连队,调整改革之初,他们面临缺装备、缺人才等困难,加之来自不同单位的官兵专业领域、训管标准各不相同,如何引导大家合心合力凝聚成一个钢铁集体,成为连队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连队党支部第一次支委会上,支部委员们经过深入讨论达成共识——每名官兵都是连队的主力,把每个人的干劲凝聚起来,就能形成一股强大力量。
然而,连队初建,连史簿、荣誉史还是一片空白,怎么办?
“崭新的连史,由我们来书写!”经过反复研究,连队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官兵原单位精神特质契合连队建设需求的,纳入连训内容;在军以上单位组织的比武竞赛中获得奖项的,名字写入连史……在荣誉感召激励下,官兵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比武场上奋勇争先,连队荣誉墙上的锦旗、奖牌渐渐多了起来。
那年底,连队列装某新型火炮,骨干们受命转岗。接装仪式一结束,大家便迫不及待地钻进车舱体验。看着眼前的“新战友”,官兵满脸都是兴奋与激动。
没想到,挑战接踵而至。面对全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求,连专业技术过硬的“金牌”炮长李东阳都犯了难。
同样感到焦虑的,还有刚从其他专业转岗过来的火炮技师罗旭波。新装备训练展开后,李东阳与罗旭波负责配合校炮。看着复杂的操作面板,两人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新装备磨合期,故障率高,请厂家人员维修不仅费时费力,还影响训练进度。”作为承担全连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的火炮技师,罗旭波决心探索一条快速高效排除故障的路子。此后遇到装备故障,他便把其他战车的零件一个个更换到故障车上,观察记录哪个零件、哪些部位最容易出问题。
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就在罗旭波为如何提高保障效率而发愁的时候,上级组织的一场比武提供了机会。当时,旅里明确要求各单位在备赛期间“边改装、边训练、边执行任务”。由于新装备训练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没有专业教练员授课,官兵对参加比武心里没底,更担心万一“掉链子”给连队抹黑,报名参赛者寥寥无几。
“书写连史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动员大会上,黎龙的发言斩钉截铁,“就算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铿锵有力的话语,将官兵的热情点燃,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从那天起,连队悄然发生着变化:训练场上,相互“较劲”的人多了;比武竞赛,主动报名的人多了;休息时间,自觉加练的人多了……
那段时间,从操作火控计算机到人工操瞄,从穿脱炮衣到吊装弹箱,李东阳白天对着装备熟悉流程、苦练技能,晚上学教材、看视频、悟原理,理论功底和实操技能突飞猛进。
高强度的学习训练,不仅迅速提升了官兵的实战能力,也不断刷新着罗旭波维修保障新装备的“经验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比武结束,听到自己的名字与“优秀车组”一起宣布的一瞬间,李东阳与罗旭波击掌欢呼。
前行的动力,来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李东阳和罗旭波的成功,让大家清晰认识到,只要奋勇拼搏,平凡连队也能锻造出不平凡的兵,普通岗位也能创造出耀眼的成绩。
没有荣誉就创造荣誉,不是标兵就争当标兵。掩体构筑、武装越野、军事地形学……连队连续掀起一波波练兵热潮,官兵在一次次“自讨苦吃”中,不断探索完善新装备训练模式、训练标准、训练内容,凝心聚力形成砥砺奋进的“能量矩阵”和“精神磁场”。
每一颗汗珠都值得铭记,每一份努力都终有回报。组建以来,该连官兵转战大江南北,在寒风呼啸的深夜保养装备、在遮天蔽日的黄沙中开设阵地、在风高浪急的大海上勇立潮头,先后被评为全旅先进基层单位、“四铁”先进单位……
荣誉越来越多,劲头越来越足。去年初,上级组织一场建制连比武,该连与众多兄弟单位同台竞技。长途奔袭时,新兵小高的脚后跟被磨掉一层皮,血水混合着汗水黏在袜子上。班长劝小高休息一下,他却摆摆手:“我不能给连队丢脸!”
最后一个比武课目开始时,小高又站到了起跑线上。随着一声哨响,小高咬紧牙关,向终点冲去。
一次次示范任务、一场场训练演习……从组建之初的普通连队到上下认可的先进单位,在一次次向战而行中,该连官兵奋勇向前、无畏冲锋,走过一段艰辛的“逆袭”之路,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交出一份优异答卷。(余睿喆 宋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