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建模型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荣专心搭建古建模型。

走进这里,宛如进入艺术的殿堂。古建模型栩栩如生、壁画临摹精美绝伦、古琴制作韵味悠长、扎染蜡染色彩斑斓、雕塑传拓古朴厚重、古法造纸传承千年、活字印刷独具魅力、木璇机床精巧神奇……上百个艺术体验项目,涵盖流传千年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小众独特的工艺美术。徜徉其中,犹如穿越时空,感受华夏文化的独特韵味。万柏林区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华夏故事东方美学研习基地建成已半年,作为我省最大的艺术研学基地,正全力打造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平台。

闯入“大观园”

2025年1月20日,步入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古玩市场三层。宽敞的空间静谧而充满艺术感,35个大大小小的工作室各有千秋。这里便是华夏故事东方美学研习基地。

静文古建模型工作室内,传统古建模型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荣正带着徒弟精心制作和打磨古建模型。缩小版的南禅寺、佛光寺、应县木塔做工精巧,飞檐斗拱、梁柱门窗一应俱全,山西古建的魅力尽显。

隔壁同心雕艺坊内,木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浩拿着刻刀对一块崖柏木精雕细琢。他的匠心独运,为这块木头注入生命力。

斫音琴社里檀香袅袅,一位中年女子正轻轻拨动琴弦,古风古韵,令人沉醉。她是这里的学生,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浩学习古琴弹奏。

折纸馆内,学生们正在体验如何用一张纸折成漂亮的花瓶;上舆壁画馆内,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细细临摹敦煌壁画;扎染馆里,扎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家铭展示用植物染料制成的扎染帐篷;嘻哈美工坊内,孩子们体验如何用树皮制成一张纸,再在上面完成活字印刷……

走进这里,宛如进入艺术的“大观园”,各类丰富而有趣的艺术体验令人目不暇接。

“华夏故事东方美学研习基地是集非遗、传统手作、工美技艺等为一体的研学基地。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目前基地已有35家工作室入驻,共有5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美大师,研习体验项目多达100余个……”太原市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段惠飞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非遗和艺术形式如同藏于匣中的明珠,并未真正绽放其光芒。为了让这些文化艺术生活化,更好地服务大众,半年前,太原市文化产业协会和小井峪文化产业园联合打造了这一研习基地,搭建起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

市民“玩”艺术

坐在古琴前,韩如平嘴角微扬,心静似水。琴声袅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在弹指间悄然而去。“我学古琴有半年时间,非常荣幸,能跟随张老师这样的名师学习。这里环境雅致,氛围怡然,每次在这里弹琴,我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非常享受!”韩如平早已事业有成,每周来斫音琴社跟随张浩老师上课,成为她生活中极其享受的一件事。

斫音琴社主人张浩是当代斫琴师、古琴制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晋阳工匠。张老师说,入驻基地后,像韩如平这样的学琴者渐渐增多,从六岁半的孩童,到六旬老人,大家在这里学习古琴文化,交流琴艺。

对李锦而言,每周两次学习壁画,成为她最近一个月来最为痴迷的事。李锦从小就喜欢绘画,但苦于小时候没有条件,艺术梦只能深埋于心底。一个多月前,她在壁画博物馆参观时,认识了年轻的画家高志鹏。讲起壁画,高志鹏眼里热爱的光芒深深感染了她。李锦开始跟随高志鹏在基地的上舆壁画馆学习壁画。初学,她挑选了相对容易的莲花造型,如何定位、怎样起形……常常一画就是六七个小时,最长的一次甚至画了十个小时。“高老师专业造诣高,跟着他,我对壁画有了更多了解。”李锦说。

基地成立半年来,每一家工作室都多多少少收了学生和徒弟,有的还开起成人夜校。由于艺术体验品类丰富,这里也成为许多学校研学活动的首选,先后接待了几十批研学团队。为普通人打开了近距离触摸艺术的一扇窗。

“老外”开眼界

“太好了,真没想到这里有那么多非遗!”一段视频里,一名俄罗斯姑娘用娴熟的中文表达着兴奋之情。身后,她的同学戴上刚刚绘制的京剧脸谱,开心地展示着。男孩子们甚至调皮地摆出刚学会的武术造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溢于言表。2024年夏天,这些俄罗斯学生来中国研学,在基地体验绘制京剧脸谱等多项文化艺术活动后,激动地向段惠飞表达感谢。

2024年12月12日,来自苏里南、摩洛哥和菲律宾的5名外国留学生来到基地,体验了古法造纸、活字印刷、壁画临摹、木雕银丝镶嵌等。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的神奇、壁画艺术的源远流长、木雕的精美绝伦,使这些留学生流连忘返。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Omar说,他在摩洛哥工作时就认识了一些中国朋友,所以他选择来留学,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基地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令Omar连连称奇。

半年来,基地先后接待了十几批来自外国的留学生和游客,他们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过程中,增进了对中国、对山西、对太原的了解。“基地成为一个窗口,展示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展示着山西的文化形象!”小井峪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张广文说。

艺术“活”起来

“通过研习基地这一平台,不同的非遗和工艺美术有了展示的机会,走近大众!”45岁的折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国伟深有感触。

大多数人对折纸的理解来自童年时叠的小船、衣服等,但李国伟的折纸融入数学和空间艺术。在他手中,一张白牛皮纸,可以变成漂亮的花瓶、精巧的高塔,令人爱不释手。在基地开展的研学活动中,很多孩子爱上了折纸,常常来这里学习和动手制作。

对李国伟的感受,传统古建模型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荣深以为然。李荣出生于木匠世家,他已经是第5代传承人,一直以批量生产古建模型为主。来到基地后,他申请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古建模型研发中,还收了几个徒弟传承技艺。“以前当木匠是谋生手段,而现在我们在做文化传播,特别是《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带火了山西古建文化,很多南方朋友对古建产生了浓厚兴趣!”

“基地以集中展示的平台,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从业者提供了走近大众的机会,更为不同的艺术形式搭建了合作的桥梁!”斫音琴社主人张浩有着深度思考。他拿起古琴的雁足、琴轸说,这些是制作木璇的秦老师所制,非常精致;茶具上的琴谱则是他绘制好,再由茶具制作工作坊的张老师烧制,基地资源整合后,实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

段惠飞表示,太原市文化产业协会目前正积极协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美大师开展美育培训,将文化传承做到社会各年龄段全覆盖,满足市民兴趣爱好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创业就业技术扶持。此外,协会正与多部门合作推广,真正把这里打造成为标杆式的文化窗口,将山西文化传播出去,让华夏故事蜚声海外。记者 侯慧琴 文/摄

来源:太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