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新年,津城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逛非遗市集、体验非遗技艺、看非遗表演,人们在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里沿袭传统年俗、感受非遗魅力。过好一个有“年味”的年,我们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传承人”。
非遗市集人气旺
大年初四上午,古文化街戏楼广场上人头攒动,非遗市集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温派面塑制作技艺的摊位前,游客正在观看该项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温兆国制作面塑作品。几块不同颜色的面团在温兆国的手指揉搓、缠绕之间,两三分钟,一个头戴簪花的仕女面人就已成型。“见过捏面人的,但没见过捏得这么快还这么好的,我要给您点个赞!”来自唐山的游客魏先生说。
旁边的张氏糖艺制作技艺摊位前,该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福海正在创作糖画作品。只见他搅动小锅中的糖稀,以勺为“笔”,以糖液为“墨”,手腕灵活转动之间,“金蛇献瑞”的糖画作品轮廓尽显。“糖画讲究‘行、抖、顿、收、放’,勾勒轮廓要一笔成形。这是我为蛇年设计的作品,为乙巳年讨个好彩头。”张福海说。
杨柳青年画店里,来自江苏泰州的7岁小女孩王星彤在妈妈丁女士的陪同下挑选年画。在众多不同画面的年画作品中,她一眼就选中了《莲年有馀》。恰巧柜台旁边的电视里正在播放《莲年有馀》的创作过程。丁女士边看边向孩子讲解道:“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以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结合。一幅年画要经过勾、刻、印、绘、裱五个步骤才能完成。你选的这幅是最经典的一幅。”听到这里,小姑娘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市民体验非遗技艺
大年初五下午,当记者来到西岸非遗体验馆,王氏手绘盘丝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郁丛霞正在指导人们制作布艺蛇。“大家先把蛇身体部分的布料翻面,然后往里面填充丝绵,再用针线把开口缝起来……”
“我是河西区文化馆的‘铁杆粉丝’,看到这次非遗体验活动的信息早早就报了名。在‘非遗版春节’里参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体验,我觉得这个春节更有意义。”市民胡金燕说。8岁的女孩“小鱼儿”和弟弟在爸爸陪伴下,制作布艺蛇。“小鱼儿”的爸爸告诉记者,四场活动他都给孩子报了名,“这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们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传承人’,想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爱上传统文化。”
河西区文化馆非遗部吴丹介绍,该馆从初四到初七在西岸非遗体验馆开展四场不同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我们邀请天津面塑、王氏手绘盘丝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肖氏剪布技艺和赵氏秸秆扎刻技艺的四位传承人为大家讲非遗、展技艺,带领大家动手制作,全民参与,过好这个春节。”
非遗评书津味浓
大年初六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评书传习活动在和平区非遗展览馆举行。天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书”代表性传承人佀童强,为现场观众带来一段精彩的评书《枪毙刘汉臣》。表演中,他以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故事的同时,穿插天津老城风貌介绍、天津民俗等内容。传承人诙谐幽默的语言,不时引发观众笑声和掌声。观众在评书艺术的起承转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部评书是我的老师刘立福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天津的真事儿,后来演说成了评书。这里面有角色、有包袱,包括讲天津的民俗。天津人听起来有亲切感和代入感。”佀童强说。
“今年春节的非遗活动特别丰富,我和家人不仅看了民俗展演、曲艺演出,还逛了非遗年货集、灯展,感觉今年的年味特别足。”观众杨先生说。(天津日报记者:刘桂芳)
来源: 天津日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吕昕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