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等媒体报道,特朗普就任首日下令暂停《通胀削减法案》资金支出,引发国际关注。这一动作打破了原有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微妙平衡,背后藏着诸多值得深挖的国际博弈故事。
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迅速签署一系列行政令。其中,对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的“开刀”格外引人注目。据彭博社报道,特朗普要求联邦机构“立即暂停”该法案的资金支出,并审查相关赠款、贷款等付款。《通胀削减法案》于2022年8月由拜登签署,原计划投入约4000亿美元,通过新支出、税收减免和信贷等方式,加速美国向绿色能源经济转型。但这法案可不简单,它设置了诸多贸易保护条款,比如多项税收优惠要求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这就像一个“诱饵”,吸引了不少美国以外的企业前往美国投资、建厂。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对该法案一直没啥好脸色,竞选时就称其为“绿色新骗局”,还发誓要“撤销”气候法中未使用的资金。如今他一上台就付诸行动,这一决定对美国乃至全球相关产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从美国国内来看,原本依赖该法案推进的能源转型项目进度放缓,不少项目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国际上看,许多将业务布局在美国,冲着法案优惠去的外国企业,现在陷入了迷茫。
欧洲在这场法案风波中被深深卷入。荷兰首相斯霍夫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时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表示,欧洲在与特朗普合作时需要“有骨气”,不会表现得像一个“受害者”,还提到欧洲应该“以实力行事”,利用自身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技术产业,成为美国的强大伙伴。这背后反映出欧洲在面对美国政策变化时,试图寻找新的合作与博弈平衡点。
荷兰首相斯霍夫(资料图)
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会面时也谈到,欧洲在面对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时,应当确保自身利益并维护自身价值观,欧洲应更加自力更生。这些表态都说明欧洲各国意识到,不能再盲目跟随美国的政策脚步,要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
欧盟经济专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在达沃斯论坛上更是直接放话,如果特朗普对欧洲征收关税,欧洲将以相应的方式回应。此前,欧洲官员一直在与美国官员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试图找到一个“务实”的解决方案。但如今特朗普的政策变动,让欧洲的应对变得更加复杂。
在特朗普中止法案前,美国和欧洲在电动汽车领域与中国之间有着一场微妙的博弈。美国宣布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欧盟马上紧跟其后对华发难,即便遭到中方的反制措施,也没有轻易放弃对中国电车的打压。在这个问题上,中欧之间一直在积极磋商,但由于欧盟的强硬态度,这场争端一直僵持不下。
特朗普(资料图)
可特朗普一上台,直接暂停《通胀削减法案》资金支出,这一撤回“战书”的举动,让一直紧跟美国的欧洲陷入了尴尬境地。此前,欧盟为了迎合美国政治立场,以“保护本土企业”之名,坚持推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政策。但实际情况是,被“保护”的欧洲车企不仅没有从中受益,反而怨声载道。就连遭到中方反制的企业,也在持续抗议欧盟的决定。
从数据来看,美国能源部数据库显示,《通胀削减法案》生效后两年内,日本企业在美国的投资项目达20项,其中电动汽车与电池领域项目占比高达80%。这足以说明该法案对国际企业投资方向的影响。而欧洲在这场电动汽车产业竞争中,本想借助美国力量打压中国企业,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可如今美国突然“变卦”,欧洲之前的一系列动作显得有些“竹篮打水一场空”。
美国能源厂(资料图)
欧洲想要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实现独立自主,面临着诸多困境。特朗普上台前威胁要退出北约,这让欧洲产生了严重的安全焦虑。当下俄乌冲突还未结束,欧洲在安全议题上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为了获得美国的安全庇护,欧洲不得不一次次满足美国提出的各种要求,这其中就包括牺牲部分经济利益。
此外,亲美思想在欧洲政治圈根深蒂固。一些欧盟政客为了维持所谓的“共同价值观”,宁愿牺牲欧洲自身利益。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欧洲走向独立的步伐。
不过,欧洲也并非毫无出路。在这场电动汽车争端中,欧洲其实迎来了一个与中国改善关系的绝佳机会。如果欧洲能够倾听自家企业的意见,纠正错误的、不利于中欧贸易合作的加税政策,与中国握手言和,不仅可以缓解当前欧洲企业面临的困境,还能进一步拓展欧洲的市场空间。毕竟,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市场,中欧合作对于双方乃至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冯德莱恩(左)与特朗普(右)(资料图)
欧洲要想真正对美拿出“骨气”,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呼吁上,必须付诸实际行动。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以自身民众利益和企业发展为出发点,而不是盲目追随美国的政治导向。只有这样,欧洲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
特朗普中止《通胀削减法案》资金支出这一事件,就像推倒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欧洲在这场变局中,如何调整自身与美国、中国的关系,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