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前段时间在看《依恋三部曲》中第三卷《丧失》,后来一想,算了吧,大过年的,看点喜庆的。
只是没想到,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死每天都会上演,它不会管你日子合不合适。
得知大s突然离世,布谷妈真的挺吃惊的。毕竟对于明星来说,她这个年纪,实在太年轻了。
而且,她的两个孩子还小,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大概是最难割舍的吧?
曾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孩子与父母永远分离的事情,布谷妈就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至亲离世,要不要告诉孩子?要怎么说才合适?”
尤其是当孩子还小时,若他问:“妈妈呢?”
该怎么回答,才是最大的保护?
一:依恋关系的断裂
孩子天然地,从小就会对妈妈有更深的感情,建立更强烈的依恋关系。
妈妈的存在,就像一座灯塔,能给他们带来安稳。
但是,如果这座“灯塔”突然永久地离开了,他会经历以下4个阶段:
①震惊与否认:你一定是骗我的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妈妈只是暂时不见了,会问:“妈妈去哪里了?”“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年纪稍大的孩子,虽然听得懂“妈妈不在了”,但心里还是会拒绝接受。
他们可能会说:“不可能的!你骗我!妈妈不会不要我的!”
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还没办法消化“死亡”这个概念。他们会用“妈妈还在”的想法来安慰自己,让自己不那么害怕和难过。
②焦虑与寻找:总觉得妈妈会回来
接着,孩子会开始四处找妈妈。
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甚至会在家里每个房间、衣柜后面、阳台上到处翻。
有的孩子晚上会醒来,哭着问:“妈妈呢?”有的孩子一听到家里门响了,就会跑过去看,希望是妈妈回来了。
他们会把希望寄托在某个细节上。
比如妈妈最喜欢的衣服还在,妈妈的香水味道还在,他们觉得妈妈还会回来。
这种寻找,其实是孩子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妈妈离开”的事实。
③愤怒与抗拒:对妈妈“离开”感到生气
有些孩子会开始发脾气,变得特别容易哭闹、摔东西,甚至对家里的人大吼大叫:“你们为什么不把妈妈找回来?”
他们可能会觉得,是家里的人让妈妈离开了,或者是某个人的错,才导致妈妈再也回不来了。
甚至有的孩子,会变得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和别人讲话,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用一些“叛逆”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他们生气的不是妈妈,而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妈妈说没就没了?
④悲伤与抑郁:真正意识到,妈妈不会回来了
当孩子慢慢接受“妈妈真的不会再回来”的时候,他们会进入一个深度悲伤的阶段。
有的孩子变得不爱说话,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总是无精打采的。
有的孩子会出现“退行行为”。
比如本来已经不尿床的孩子,又开始尿床;已经学会自己睡觉的孩子,突然变得害怕一个人睡,黏着家人不放。
还有些孩子,甚至会在睡觉前偷偷哭泣,或者常常一个人发呆,整个人像是“变了一个样”。
二:要不要告诉孩子
妈妈突然离世,孩子还小,要不要告诉他?
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别告诉他,孩子太小,听不懂。”
有些家长会用各种理由“编故事”:
“妈妈去外地出差了,暂时不会回来。”
“妈妈生病了,要在医院住很久。”
“妈妈只是睡着了。”
这么说,好像能让孩子不那么伤心,保护他不受伤害。
但其实,撒谎,并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妈妈的离开,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被困在“等待”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未完成的哀悼”。
什么意思呢?
如果孩子一直在等妈妈回家,他的心里,就不会真正接受“妈妈不在了”这个事实。
当他面对其他事情时,比如老师批评他、朋友和他吵架,他可能会下意识地想:“没关系,等妈妈回来了,我就告诉妈妈。”
他会把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开心,都寄托在这个“等待”上。
但这个等待,是没有尽头的。
这就像一个孩子,明明受伤了,却一直不肯拆开伤口看看。时间久了,伤口不但不会愈合,反而会变得更严重。
很多人小时候失去亲人,长大后回忆起来,会说:
“小时候,没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也不敢问。只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妈妈好像真的不会回来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里,一直等着某扇门打开,可是这扇门,永远不会打开了。
他就会被困在等待中,可能一生都走不出来。
●孩子会责怪自己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如果孩子得不到正确的信息,他会胡乱猜测。
比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我做错了,妈妈才走的?”
所以,当妈妈突然不见了,有些孩子会下意识地觉得: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妈妈才不要我了?
曾经有个孩子,他妈妈因为生病去世,家人不敢告诉他,骗他说:“妈妈去治病了,很快就会回来。”
结果,这个孩子每天晚上都抱着妈妈的照片偷偷哭,他悄悄对照片说:“妈妈,我以后一定听话,你快回来吧。”
他以为,是自己以前不乖,所以妈妈才生病,所以妈妈才不要他了。
如果一开始,家人就告诉他:“妈妈生病了,她再也不能回来了,但她一直爱着你。”
孩子虽然会难过,但至少不会让这份愧疚,变成他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三:如何告诉孩子真相?
当孩子的至亲离世,我们不要瞒着他,也不要遮遮掩掩。
因为孩子的观察能力非常强,他能从大人的言语、神情、行为中,看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与其带给孩子二次伤害,不如直接坦白告诉他事实。
但如何说,才是最好的保护呢?
遵循4个原则。
①说实话,但不要吓到孩子
告诉孩子真相,但不要用“死”这个字眼吓到他,而是换一种温柔的说法,让他听懂,又不害怕。
比如:
●3-5岁的孩子,可以这样说:
“妈妈生病了,她的身体再也不能动了,所以她不能回来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太理解“死亡”这个概念。
所以不用解释太复杂,只要让他知道,妈妈不会再回来了就够了。
●6-10岁的孩子,可以这样说:
“妈妈得了很严重的病,医生没有办法治好,所以她离开了。虽然她不在身边了,但她的爱一直都在。”
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稍微详细一点,让他知道妈妈是因为什么离开的。
但不管多大的孩子,都不要用“妈妈睡着了”这种说法。
因为孩子会误以为“睡觉=死亡”,以后晚上睡觉都会害怕,担心自己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②允许孩子哭,不要逼他“坚强”
妈妈突然不在了,孩子哭天喊地、大声嚎啕,这很正常。
可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哭,就着急安慰:“别哭了,妈妈也不希望你伤心。”
其实,孩子哭,并不是坏事。哭,是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
如果他们哭不出来,把所有的悲伤都憋在心里,反而容易抑郁,长大后也容易情绪压抑。
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让他忍住,而是告诉他:“没关系,你想哭就哭吧。”
可以抱抱他,轻轻拍着他的背,让他知道,不管他多难过,家人都会陪着他。
如果孩子不哭,反而表现得特别安静,那更要注意了。
因为这种孩子,往往是把所有的痛苦都压在心里,不敢表达出来。
这个时候,可以温柔地问他:
“妈妈走了,你是不是很难过?”
“你可以跟我说说,心里在想什么吗?”
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悲伤说出来,哪怕是哭着说,都是好事。
③让孩子知道,他依然被爱包围
孩子最害怕的,不是妈妈的离开,而是“妈妈走了,我是不是就没人要了?”
所以,妈妈离世后,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孤单的,爸爸、爷爷奶奶、亲戚,都会像妈妈一样爱他。
怎么做?
✔ 保持家里的“规律感”
孩子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的稳定性。
妈妈不在了,但每天吃饭、上学、玩耍的时间,还是和以前一样,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世界没有彻底乱掉。
✔ 增加陪伴和亲密感
每天晚上,给孩子讲个睡前故事,摸摸他的头,让他感受到温暖。
白天多和他说话,多陪他玩,让他知道,虽然妈妈不在了,但还有很多人爱他。
✔ 让孩子“留住”妈妈的记忆
可以找一张妈妈的照片,放在孩子房间里,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爱一直都在。
也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妈妈了,就可以看看照片,和妈妈说说话。”
妈妈的身体虽然不在了,但她的爱,永远不会离开。
④让孩子明白,不是他的错
很多孩子,尤其是3-7岁的孩子,会有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他们总觉得,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因为自己。
“是不是因为我不听话,妈妈才不要我了?”
“是不是我昨天惹妈妈生气了,所以她才走了?”
“如果我再乖一点,妈妈会不会就不会离开?”
这些想法,孩子不会说出来,但他们会一直藏在心里,变成一种深深的自责。
所以,爸爸或者家人一定要告诉孩子:
“妈妈的离开,和你没有关系。”
“妈妈很爱你,她离开,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她生病了。”
“妈妈希望你能好好生活,开开心心地长大。”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很复杂的安慰,而只是需要听到:“这不是你的错。”
至亲离开,孩子一定会伤心、会难过。
但比起骗他、糊弄他,我们能做的,就是陪着他、温柔地告诉他真相,让他知道,他的世界没有崩塌,他依然是被爱的。
告诉孩子,“妈妈的爱一直在”,她变成了回忆,变成了温暖,变成了我们心里最深的牵挂。
愿她的两个孩子,能早日从阴影中走出来,拥抱未来的生活。
也愿天下的孩子,不会经历与至亲的分离!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读书、带娃、写作,关注我,育儿路上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