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父母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个人想法了,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不少父母敢这样说,如果自家孩子有一个梦想,只要他能主动提出这个要求,父母就一定会满足他。甚至在高考这样至关重要的时刻,一些家长也表示,假如孩子觉得他想试一下保送或者强基计划,哪怕不成功,大不了明年再复读一年。

孩子自己做选择,输赢自负,如果是家长做选择,孩子反而可能会怪家长。这样的心态其实不是逃避责任,而是给予孩子主动权。不过也有一些家长说,如果听到学校老师鼓励孩子停课去参加竞赛,要尽量慎重考虑。



学校老师鼓励“停课竞赛”,为何大城市父母不买账:宁做99不做那个1

上了高中之后,人生开始逐渐出现分叉口。有的学霸根本不用参加高考,直接与心仪的学校签协议,获得保送资格。

或者高考只是走个形式,然后直接去上学,当然这些学霸肯定是百里挑一的。哪怕家长天天在网上看韦东奕的案例,也不可能保证自家孩子能一下子成为天才。所以不少家长都很焦虑,如果孩子只是普通水平,该如何选择?



最近有一位大城市的家长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儿子今年上高二,老师建议他参加物理竞赛,并鼓励他去准备,但代价是要学习竞赛相关课程,学校会为此停课。然而父母坚决不同意。

原本以为像北上广等地区的家长应该对竞赛这件事抱有狂热的态度,农村家长总是懊悔孩子生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想参加竞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谁知道大城市的家长竟有截然相反的想法。他们如此保守,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问题在于,他们宁愿让孩子做99个平庸者中的一员,也不愿让孩子做那唯一的出头者。因为这件事家长们无法保证结果。这下子就凸显出大城市的家长眼光更为开明。



家长分析后发现,学校老师鼓励搞竞赛,并非真的认为这个孩子前途无量

而是为了出成绩,抢占名校的强基名额,尤其是清北和其他顶尖高校。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成就了一个天才,却牺牲了其余 99 个学生的机会。家长表示要视情况而定,除非是特别有天赋的孩子,一般的就算了。

比如有个杭州的学生,初中数学竞赛第一,一直搞竞赛,最后却没出成绩,高考才 600 多分。这就是平庸的孩子搞竞赛可能出现的情况,整个高二没在学校上一节课,最后竞赛没取得好成绩,而且竞赛科目可能是自己最擅长或最不擅长的,导致两头失利。



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城市的家长真正看透了孩子平庸的事实,接受孩子没那么优秀,不可能总是拔尖的,还是老老实实考一个稳妥的学校比较好。什么事情都想争第一虽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看看父母的天赋和水平就能大致了解。

大多数人都认为,在这件事上为了大局考虑,还是应该好好劝劝孩子,竞赛风险太大。不过,即便不参加竞赛,正常走高考途径,考个名校同样是有机会的。



竞赛必须拿到国奖及以上,才有一些保送的机会或者用于强基和综评。但问题是,谁也不知道孩子过于偏向竞赛后,整体学科实力是否会下降。而且条件相当苛刻,孩子所在学校必须是省里最顶尖的高中,还得有专门的竞赛教练,否则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

而且真正的竞赛老师也不会轻易鼓励一个没有什么基础的孩子去尝试,而是会不断告知其竞赛的风险,希望普通孩子退出,因为留下的才是有竞争力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