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什么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国恒教育创始人认为:真正的好父母,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创造美好回忆的人,如果父母带给孩子的回忆是痛苦又无助的,那这段教育也是失败的
认识一个妈妈,她和她女儿之间,相处得就像是闺蜜一样无话不谈
记得有天一起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她那本来已经走到学校门口的女儿,突然又折返回来,只为了叮嘱一句“回去的路上要乖乖买早餐吃,不准饿肚子回家”
妈妈听后明显很感动,当时就对女儿真情告白:“谢谢宝贝女儿,有你,是我的福气”
没想到,女儿却反过来对妈妈说:“才不呢,妈妈你也是我的福气,每次在学校和同学聊起你,想到你,我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和快乐”
讲真的,听到那里,我鼻子一酸
同样是养儿育女,可有些父母回头看看自家那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的孩子,内心的愤怒和焦虑是不是就更加强烈了呢
事实上,孩子和父母之间就是一个互通的纽带关系,我们想要养出一个“好孩子”,那就必须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父母”
例子中的妈妈就是如此,她和女儿之所以能相处得如闺蜜一般,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她本身就是一个“好妈妈”
怎么说呢?结合平时的养娃经历,兰妈特意总结了关于好父母的三个特点:
01
包容
看过一个小视频:什么家庭的孩子最幸福
比如:
•爸爸开车走错了路,妈妈说:“不着急,正好也看看没有见过的风景”
•妈妈炒菜忘记了做米饭,爸爸说:“没事儿,正好我想吃馒头了,我下楼去买馒头”
•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弄洒了,妈妈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孩子说:“那我们拿纸巾擦干净吧”
就这样,父母情绪稳定,没有任何指责和抱怨,也能给孩子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所以说,拥有情绪稳定的包容能力,才是好父母的第一标准
在亲戚家吃饭时曾遇到过这样一幕:
一个女孩,大概八、九岁左右的模样,吃饭的时候一直被旁边妈妈唠唠叨叨
不是说孩子吃饭挑食,就是抱怨孩子不听话、太难带了
接下来,女孩也似乎是故意的,听到妈妈讲她坏话后更是变本加厉
妈妈说她吃饭的时候吧唧嘴,没有礼貌,她就故意加重“吧唧嘴”的声音
妈妈说她挑食不好好吃饭,她就故意鸡蛋里挑骨头,把碗里的蒜泥都挑出来扔在桌子上
妈妈说她吃饭的时候坐没坐相,她就故意翘着二郎腿、屁股把凳子往后顶,最后一个不小心,就连着椅子摔个四脚朝天
看着女孩摔得刺痛的模样,旁边的亲戚都连忙扶起来安慰,可妈妈却在一旁说气话:“我都提醒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现在摔跤了吧,真是活该,你看看你,都把人家阿姨的凳子给摔坏了”
听完这些话,女孩有些理亏地喃喃自语:“我又不是故意的”
可妈妈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趁着错误正热乎的时候接连批评说:
“你自己好好想想,我都提醒多少遍了,让你坐要有坐相,不要用屁股把凳子往后顶,你听了吗”
“我看你根本就是故意的,现在真的摔了一跤,心里好受了吧”
“你今年已经九岁了,再过一年就十岁了,我真的不想再说你什么了,你要是继续这样不要脸,那我也没招了”
很显然,女孩听到这里已经情绪崩溃了,她声嘶力竭地吼出声:“至于吗?我不就是不小心摔了一跤,你非要没完没了地揪着不放,我看在你眼里,凳子也远比我重要得多吧”
事实上,这就是缺少包容性的失败沟通
妈妈认为,孩子错了就要当场指出来,让孩子意识到并引以为戒,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有谁能大大方方地坦然接受自己的错误呢
特别是大庭广众之下所犯的错误,本身就羞愧难当,多一份包容、理解和保护,孩子才能更勇敢地面对错误
记得《养育儿女》一书中曾说过:
孩子出错、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让孩子犯错也是教育里最失败的认知
我们想要把孩子教育好,成为好父母的第一步更是如此
孩子有缺点的时候反过来发现优点,孩子出错的时候也不要大吼大叫,尽可能地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同样是孩子坐没坐相、站没站姿,如果你对孩子说“你这个年纪调皮一些很正常,想当初妈妈也像你这样不听劝,结果摔个狗吃屎,现在还尴尬地记忆犹新呢”
如此,孩子就会像听笑话一样轻松地接受话中的提醒和用意
02
托举
父母之恩,从来都不止是生养,更在于托举和兜底
那些认为赋予生命为恩,标榜把孩子养大就必须要得到回报、绑架孩子一生的,实则就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已
认识一个老爷爷,年轻的时候是在村里当村干部,典型的清官廉明“好人”形象
明明家里面都穷得没米下锅了,只要一看到哪家哪户过得可怜,就会自掏腰包接济别人
由于家里面老伴又去世得早的原因,他家里的四个孩子,基本上就是自己养活自己
家里没米下锅吃饭,就跑到地上挖野菜,有时候脚上没鞋穿还会光着脚在地里干活
就连孩子们在学校受了委屈,也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然后匆匆离去
再后来,经媒人介绍,继母进家门,家里虽然有了女主人操持,可几个孩子更没有安全感了
特别是每当房间里传出继母源源不断的谩骂争吵声时,他们都只觉得自己是有多么的多余
于是,在那种感受不到爱的环境下成长,几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对家中几乎就没什么留恋
父亲老了,继母又有一张得理不饶人的嘴巴,每逢老人生病住院的时候总是能听到一些“不孝”之类的讨伐声音
对于这些声音,老爷爷的子女是作何回答呢
他们说:
“我们的父亲,除了给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之外,他对我们没有任何恩情,小时候明明我们吃不饱饭,他却跑去接济别人家的孩子,为别人家的孩子提供帮助,小时候明明我们被欺负了,他也连看都不看一眼,似乎我们的死活都跟他没关系”
“既然如此,那现在又凭什么要求我们要如何孝顺他们,凭什么道德绑架我们呢”
听着这些话,有那么一瞬间我不知道如何作答
或许,孝顺父母是传统美德,让父母老有所依,也是我们作为子女的责任,可如果面对的是一个从来没有温度的家庭,又如何能带得动感情呢
所以,父母之恩,更多的是在于儿时给予内心的爱与安全感:
•当孩子受欺负的时候,你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心“不要怕,有爸爸妈妈给你撑腰,被欺负了就要勇敢地反问对方:你为什么欺负我”
•当孩子犯错垫底的时候,你能理解并包容孩子:“没关系,谁都有出错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不例外,最厉害的还是你能认识错误,并纠正错误了”
•当孩子失落无助的时候,也要及时安慰孩子:“不要怕,爸爸妈妈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你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尝试吧,哪怕是失败了,也是你未来成功路上积攒的经验啊”
03
共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和孩子能处成朋友、闺蜜的亲子关系,彼此之间的相处和沟通方式都是比较轻松愉快的
同样是孩子厌学不想读书这件事,不同家长的态度则直接决定孩子的态度
例子一:
邻居王婶的孙女,是王婶一手带到大的
对这个孙女,她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
奶孙俩的关系呢,也因为从小长到大的情份,一直还相处得蛮不错的
可自从孩子读初中后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女回家后除了要钱花就没有别的事
一旦没有应允满足,那孩子当下就气急败坏地对王婶这个奶奶拳打脚踢
有那么一段时间甚至还半夜偷偷跑出去,不愿意上学,也根本不知道跑出去到哪里鬼混了
没办法,当老人管不住孩子后,在外地打工的妈妈只好赶回家收拾烂摊子
本以为亲妈上阵,那孩子多少是有些忌惮的,也不会有太多分的动作
可没想到,回家的路上亲妈还信誓旦旦地觉得“怎么也不至于被一个小丫头拿捏住”,等到真正见到孩子后根本就是气得想动手打人
你说一句话,孩子直接顶嘴十句话,再说些什么,直接就被赶出家门,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
于是,在一争一吵一闹的情况下,本该平静的家庭,因为各种原因争吵不断
例子二:
是一个单亲妈妈,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带到大
在孩子的成长方面,她注重陪伴、更注重沟通,每次都能轻松化解和女儿之间的语言矛盾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初二阶段发现她女儿书包里有情书这件事
要是换作其他家长,可能当下就气急败坏地指责、对孩子各种警醒敲打了
可这个妈妈就不同了,那天晚上,她先给女儿道歉:“对不起,我帮你整理书桌的时候无意看到了你书包里的情书,我不是故意的”
紧接着,妈妈又继续用聊天的方式和女儿打开话题:
“这有什么啊,记得妈妈上学那会收到的情书,可是比你还早呢,好像是六年级的时候吧,记得你外婆那时候也是翻我书包发现了,可她并没有骂我,反而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她说,她读初中的时候暗恋一个男生,好在班主任那时候及时开解,让她明白了什么是懵懂,什么是好感,在青春期的懵懂感觉得到解答后,她就发奋学习,最终考上大学,然后遇到了你外公,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一家子”
“就比如,如果你读完初中就不读书了,那接下来就是出门打工,街坊邻居给你张罗相亲对象,然后就是结婚生子,生了孩子后还会被孩子捆绑,成为像妈妈这样一心为家庭付出的全职妈妈,可如果你读了高中、大学,那将来就能接触到更多实现你人生价值的人或事,你的感情、工作、还有生活,通通都会因为你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呀,妈妈也想告诉你,好好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眼界,也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讲真的,这才是真正和孩子聊天的打开方式,比起一句“读书是你未来唯一的出路”,前者要更容易牵动人心,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这也是好父母所拥有的第三个特点-懂得共通
所谓的共通,也就是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讲孩子能听懂的话,聊孩子愿意聊的话题,最后再提孩子能接受的建议…
那么,关于好父母的三个特点,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