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广东各界妇女代表将带着全省妇女的热切期盼,出席巾帼盛会,共商妇女事业发展大计。南粤女声开设“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风采”专栏,讲述她们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奋进故事,展现她们积极投身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巾帼风采。
今天,跟粤姐姐一起走进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许燕的故事~
“80后”许燕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粮油育种推广研究室副主任,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她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扎根花生育种科研领域,18年如一日,用辛勤的汗水孕育出一颗颗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的种子,在乡村振兴明媚的阳光里孕育丰收的希望。
田间地头“圆梦人”
许燕的爷爷曾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当年爷爷总是把新技术和好品种无私地分享给乡亲们,深得大家敬重。年幼的许燕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对农业对土地的感情逐渐深厚。研究生毕业时,面对广州一家科研单位管理岗的工作机会,许燕依然选择回到家乡汕头进入农科所工作,选择了与草帽、农田为伴,开始追求她的农业振兴梦。这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她扎根在小作物花生的科研和推广一线,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就是她的主战场,农户为丰收而欣喜的笑容就是她努力的方向。
育种是一项耗时长出成果慢的工作,育成一个品种,至少需要7-8年的时间,有时候花费很多精力培育出的种子,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在日常中,许燕经常穿梭在实验田里,调查农作物性状、指导田间技术管理;在办公室,她认真查阅资料、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材料,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我觉得育种首先要有耐心,生物有生命周期,培育新品种需要好几年,你如果没耐心,做两年就跑了,怎么会有成果呢?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要追求更好,才能不断往前走。” 作为农业科技人员,许燕怀抱赤子之情、敬业之心,积极投身农业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实践,切实带动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截至2023年,她参与或主持育成的花生新品种已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等省份推广种植超10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约20亿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与团队在农业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新天地,绽放时代光芒,凸显“她价值”。
服务群众的“田管家”
许燕在汕头澄海乡村长大,对土地特有的情感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毕业后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让她对农业、对土地的感情日渐深厚,更迫切想用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不怕失败,坚持创新,追求更好,这是许燕在科研道路上能够攻坚克难的法宝。转眼间许燕已经扎根花生遗传育种一线18年,她主持育成的两个花生新品种,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参与育成的9个花生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鉴)定,“汕油诱1号”成为我国南方首个采用EMS化学诱变方法育成并通过审(鉴)定的花生品种,她也由此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
作为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巾帼科技助农服务团专家,许燕积极参加科技下乡活动,当好服务群众的“田管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技术优势,以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我以田间地头为课堂,将先进适用的农技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众和基层农技人员,还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全力为农民群众提供农科技术服务,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妇女群众“贴心人”
作为妇女群众眼中的“贴心人”,许燕长期致力于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提高技术能力。2019年,许燕当选为广东省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履职期间一直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各级妇联能搭建更多的培训平台,增强妇女综合素质。2020年,许燕为汕头市农科所女职工宣讲了广东省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以此为契机动员女职工在推进汕头现代化建设中贡献巾帼力量。在“巾帼科技助农直通车”活动上,许燕为妇女们授课,向她们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普宣传,全力帮助妇女群众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并引导她们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为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去年,她还积极参与组织汕头市农科所女职工开展“传授良种良法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巾帼“女农人”的专业知识,为农业企业带来良种良法,将优质花生品种“汕油红2号”带给企业,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广东好人”……一个个称号的背后,都有一件件感人的事情,许燕的人生价值不断体现,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也激励着她干事创业的决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深扎根农业科研这方沃土。”当选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许燕表示,将立足本职工作,同时努力服务妇女群众,紧跟妇联的步伐,在建功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来源:省妇联宣传部、汕头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