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写奥匈帝国的制式步枪斯塔尔=曼利夏M1895步枪时查资料发现奥匈帝国的枪械一点都不少;想起小时候很容易把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分不清楚,现在查资料发现了不少奥匈帝国的枪械,索性这段时间主要介绍一下奥匈帝国的枪械,顺便我再查查奥斯曼有没有啥枪械,今天讲的是奥匈帝国专门为骑兵配发的专属手枪,罗斯-斯太尔M1907自动手枪。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中的罗斯是一个人也是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是捷克设计师卡尔·克伦卡与乔治·罗斯合作在奥地利维也纳创办了一家弹药生产公司,公司名字叫罗斯公司;这个罗斯公司只负责生产弹药不负责生产手枪,但是卡尔·克伦卡却是一个枪械设计师,1900年时卡尔·克伦卡就设计出第一支面向民用市场的手枪,该枪由斯太尔公司负责制造,命名为罗斯-斯太尔手枪。



斯太尔公司

1905年,卡尔·克伦卡在罗斯-斯太尔手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发出军用版本于1907年被奥匈帝国选为制式手枪,由于罗斯公司没有能力制造武器,所以奥匈帝国命令斯太尔公司全力生产该枪,当年定型为罗斯-斯太尔M1907手枪。



罗斯-斯太尔M1907手枪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口径8毫米,使用的子弹是罗斯公司专门为该枪设计的8×18毫米罗斯-斯太尔子弹;全长全枪长232毫米,全枪质量1.02公斤,弹匣容弹量10发,弹匣内置在握把内部不可拆卸,用特制弹夹装弹。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的特制弹夹和装填方式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回转式闭锁方式;射击步骤如下:1、后拉枪机并松开,枪机推弹入膛,同时击针处于待击位置;2、扣动扳机击发子弹;3、子弹发射其火药燃气推动枪管和枪机一起后坐一段很短的距离;4、枪管在后座过程中旋转开锁,枪机得以继续后座压缩复进簧;5、枪机后座过程中完成抽壳和抛壳动作;6、枪机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力的推动下复进,枪机将下一颗子弹推入枪膛,等待击发。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枪机后座暴露出圆柱体枪栓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的弹匣是内置所以罗斯公司专门为其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弹夹可以一次性把10颗子弹装进去,同时考虑到退弹问题,该枪的左侧有一个退弹按钮,退弹时一只手放在抛壳口上方,摁下退弹按钮子弹就会弹出落在手里;装弹时先将枪机拉至后方并按下位于机匣左侧后部上方的正方形枪机锁定钮,将枪机固定在后方,让弹夹卡在抛壳窗后方的弹夹导槽上并用力将枪弹压入弹匣再抽出弹夹即可,枪机复位时将子弹推入枪膛待机。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的外观和今天我们常见的手枪并不相同,它没有我们见过的手枪拥有的枪机套筒,而是把枪机结构塞入一个固定的机匣内,射击时只有枪栓在活动;装弹口(抛壳口)开在机匣上方;机械瞄具为照门V缺口和刀片式准星;握把底部有拉环和枪绳连在一起。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没有套筒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量产后配发的部队只有奥匈帝国的骑兵部队,为此还专门设计了骑兵使用的手枪套,手枪套盖与手枪套利用球形铆钉进行锁定,这样可以防止手枪在颠簸的马背上意外掉出;手枪套后部设有一个小袋,可用于盛放装满枪弹的弹夹;另外该枪也有一种木质枪托可以充当枪托,但是这个图没找到,如果找到了立刻补上。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的手枪套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外形简洁、构造紧凑、射击精度不错;缺点是装弹麻烦不如弹匣装填(骑兵在马上一边被颠着一边装弹),其次如果子弹塞入后位置不对也会引起卡壳、野战维护能力不好。

罗特-斯太尔M1907手枪在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后被波兰和意大利分走了不少,到了二战该枪装备了纳粹德国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军队,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以及南斯拉夫也有装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