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另一个称呼是“恶性肿瘤”。癌症在古代叫“嵒”,描述像石块一样的难治病灶,含义与现代是相近的。“癌”字有三个“口”,提醒人们防治“病从口入”,其实,从肿瘤医生角度看,说明癌症有3个特征:
1、内外夹击,癌症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导,外因是助推。内因包括遗传基因、健康细胞变异成为癌细胞等,外因包括烟酒诱发、长期炎症、职业暴露、环境污染、食物不洁、精神压力等。
2、一视同仁,患者群体覆盖所有人群,不会因为家境好、身份高就获得癌症“赦免”,也不会因为出身低、文化差被癌症放过,只要达到致癌条件,癌症都会发展成为大患。
3、差异明显,同样是患癌群体,情况很可能不一样,有的人患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种,有的人是“懒癌”;有的在早期就筛查发现,除掉隐患,有的则到了晚期才突然发现,生命已经倒计时,等等。
对癌症的认知上,医生和患者的认识也明显不同:
一些患者认为,癌症是恶疾,更是绝症,不好治,治不好,而且容易复发。只要被癌症盯上,就活不了多久了,不如在剩下的时间里,吃好喝好,不留遗憾。
但肿瘤医生看来,情况就乐观很多,业界公认的是:癌症不是绝症。一方面是世卫组织明确把癌症列入“慢病”范畴;一方面是,现阶段大量抗癌方案的成功运用,已明显提高各类癌症的临床治愈率,明显延长了患者寿命。
我国目前比较权威、涉及样本最多、门类最齐全、分析最全面的居民患癌情况报告,是2022年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共同发表的“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医疗数据收集统计有延迟性),被民众称为“中国省级癌症地图”。
从“国字号”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看,虽然我国癌症种类多,患者基数大,存在某些地区某些癌种高发的情况,但总体上临床治愈率不断提高,居民的防癌筛查意识也有明显进步。
尤其是在当前抗癌手段向精准化、微创化、高效化发展的趋势下,患者配合做好抗癌治疗,临床治愈率能大大增加。
结合肿瘤治疗临床实践看,许多被临床治愈的患者,有的甚至是癌症晚期的患者被治愈,很可能是做到了5条:
1、抗癌第一步,是要选对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抗癌手段,已从过去的手术、放疗、化疗“三板斧”,拓展到免疫、靶向、细胞等疗法,有的是对传统疗法的“深度挖掘赋能”,有的是开辟“全新赛道”精准治癌,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基因检测基础上的。
虽然基因检测费用较高,动不动万元起步,但却能向医生提供相对准确的治疗“路线图”,能最快实现对肿瘤的遏制和清除。比如,检测有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用靶向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相反,用老经验继续化疗,效果就差得多了。
2、抗癌要认真考虑如何省钱。
国内癌症患者有两个特点很明显:一个是查出来已是中晚期,一个是大多数患者家庭不宽裕。由此带来“病情难治性”和“经济压力大”两个明显矛盾。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抗癌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如何在省钱情况下有效抗癌?患者要考虑用好社保,最关键是要及时办理住院,与主治医生沟通,所有诊疗尽量走医保报销范畴,相信医生拿出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同样管用。
3、抗癌过程中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
抗癌治疗中,患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同样需要再心理层面实施关怀和疏导,因为患者内心的焦虑、治疗的苦痛、花钱的心疼、患病的后悔等负面情绪无处排解,对治疗是不利的。
乐观的心态,对免疫力有积极的作用,能明显增强抗癌治疗效果,有条件的可安排专业心理疏导和排解。
4、抗癌要同步制定康复计划。
抗癌不是一次手术、一次灌注、一次放化疗那么简单,是一个或若干个疗程,期间还要应对各种棘手突发情况,在治疗同时,康复计划也要着手完成。
抗癌治疗后,患者身体比较虚弱,正是康复计划起作用的时候,要严格按康复计划执行,防止过度劳累、饮食不合理、运动过量等。
5、抗癌不能忽视定期检查。
患者千万不要认为,抗癌治疗完成了,心态也不错,康复也按计划,临床指标恢复不错,就万事无忧了。任何癌症在治疗后,身体都会向好发展,但期间有没有反复,医生是不敢打包票的。患者如果放松警惕,就大错特错了。
抗癌治疗后的康复阶段,一定要警惕癌细胞卷土重来,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应对,否则易错过最佳时机。
总之,癌症并非绝症,抗癌过程中坚持做到方案合适、经济实用、有效疏导心理、有效组织康复、坚持定期检查,临床生存率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