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太空探索|周四·观测指南

周五·深空探索|周六·茶余星话|周日·视频天象

作者:Viva

校对:校对组

后期:胡永葳

责任编辑:王启儒

文中图片若无特别标注,均为作者本人拍摄。

本文约40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序言

2025年1月,笔者有幸前往云南参加冬季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探访昆明、丽江、玉溪三地的天文科研设施和民间爱好者观测基地,领略云南四季如春的旖旎风光。谨以此文记录龙年末尾这段美好的时光,感谢组织者高博老师和参会的各位同好。真诚祝愿各位读者朋友、全国的天文爱好者们新春快乐。接下来,请随我的脚步,走进云南的星空世界。

昆明市


昆明市参观点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位于昆明市东郊的凤凰山。1938年,受战火所迫,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至昆明,当年8月在凤凰山开工建设,1939年2月完工。由于战争原因,大量中央单位动迁至昆明,当地物价飞升,天文台穷得揭不开锅,一部分职工由于工资不足以支撑生活,无奈离开天文台另就。当时,为避免部分居民对民国中央单位不满,所长将“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牌子撤回,将对外名称改为“凤凰山天文台”,天文研究所的名称只在中研院各单位中使用。自此以后,“凤凰山天文台”的名称在昆明民间传播。

天文台为了站稳脚跟,与所处的羊旺村村民搞好关系,1939年11月,邀请村中每户出一名代表,至天文台参加宴会,摆松毛席(遵西南地区的民俗),把酒言欢。次年,天文台没有足够的资金设宴,只在中秋节时给村民送了月饼,在之后几年连月饼都发不起了。羊旺村的村民十分同情研究人员的境遇,在租金本该上涨之时,甚至免除了他们的地租。


凤凰山天文台旧址


凤凰山天文台地理位置石碑

在天文台旧址主建筑的二楼,我们见到了一台罗氏变星仪。它是紫金山天文台于1934年从美国购入的,用于造父变星照相观测工作。它需要罗氏显微光度计度量,才能得到变星和标准星的光度差别。然而,1936年,变星仪在紫金山天文台变星仪室内安装好,即将开始摄影工作时,罗氏显微光度计的电源热电偶不慎烧毁了,而寄回荷兰的原厂配又不太可能。因此,底片只能当资料保存下来,无法进行研究。

1939年春季,罗氏变星仪被运至凤凰山天文台安装,开展变星和星云的拍摄工作。余青松使用钢绳牵引铸铁块的方法,成功设计制作了一款无电源跟踪系统。陈遵妫和陈展云克服了成像不在一个平面上的问题,持续拍摄星体图片。起初,以拍摄银河、星云为主;1940年,他们成功拍摄了“五星连珠”现象,并且意外在底片上发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踪迹,可谓是“七星连珠”。

虽然变星仪帮助科学家们取得很多资料,但由于缺乏仪器,无法对其进行分析,再加上进口底片不容易,测量变星的工作暂停。1942年起,由张钰哲牵头,利用变星仪的77mm口径导星镜,改做太阳黑子观测工作,利用太阳白光的投影像做黑子描图工作。在绝境中,研究人员们依然不放弃对科学的追求,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创造,得到了独特的学术成果。利用变星仪导星镜进行太阳黑子观测的工作,一直持续到解放后。这台变星仪一直到1973年才光荣退休。


变星仪楼楼梯间墙上的牌匾


历经沧桑,如今的罗氏变星仪。

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并在凤凰山留下工作站。解放后,1950年,新中国在凤凰山新建观测室,随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由紫金山天文台与云南大学双方共同管理。1972年,它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并于1975年扩建为综合性天文台。

云南天文台现有天文观测设备20余台,本次活动中,笔者有幸参观到用于接收探月工程地面数据的国产40米射电望远镜、上世纪80年代由德国引进的1米光学望远镜。此外,云南天文台在丽江天文观测站、抚仙湖天文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也为天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后文中也将展示这些设备。


云南天文台一米光学望远镜的外观


一米光学望远镜内部


40米射电望远镜,持续工作中。.

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

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于2017年9月成立。它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在丽江建设的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Mephisto,梦天望远镜),创新性地实现了多光学通道的同时大天区面积成像测光巡天,为了解各类天体性质以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手段。

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内,我们参观了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以及位于云山顶的云南大学天文台。天文台内有球幕放映厅、科普展厅和用于教学、科研的1米口径光学望远镜。在天文台外还设有太阳历广场,我们在大寒后一天到访时,正巧看到正午太阳投影在“大寒”字样上,可谓是设计精巧。


云南大学天文台外观


打卡照!


云南大学天文台太阳历广场。


云南大学天文台内的1米口径光学望远镜


夜幕下的云大行政楼

玉溪市


玉溪市参观点路线图

结束了在昆明的行程,我们驱车前往不远的玉溪市澄江市抚仙湖。下了昆明绕城高速后,首先在抚仙湖北岸的公园停留,向对岸眺望,观赏湖景、看海鸥。


抚仙湖北岸的湖景

然后,到达不远处的澄江化石地博物馆,这里也是有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自然遗产。馆藏的化石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迄今为止发现的脊椎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凤姣昆明鱼)。它们的出土填补了古生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空白阶段的研究。


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外观


凤姣昆明鱼化石


含有化石的岩石层,展示了不同年代的地质结构

抚仙湖太阳观测站

下午,我们抵达抚仙湖东岸的抚仙湖太阳观测站。这里全年光照时间可达2200小时,我们抵达时,天空晴朗无云,但狂风大作,湖水拍击着岩石嶙峋的湖岸,如同海浪。楼顶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正持续工作,它是我国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学科对太阳进行光学和近红外观测的主力设备,也是全球最大的真空望远镜。

在二楼的办公室,我们遇到了罗林老师(零度星系),他向我们讲解了日常太阳黑子的观测工作,展示了部分观测数据、黑子的变化图像。在参观时,办公室内响起了“M级耀斑爆发,并持续增强”的警报声,我们也观察到了太阳耀斑曲线的实时变化,这一瞬间酷似《三体》小说中的场景。


白春礼院士题字“抚仙湖观测站”

接下来,我们登上屋顶走到近处观察望远镜。望远镜的基座周围环绕着水池,池中水是从抚仙湖抽上来的,循环流动;白天,球形穹顶向后拉开,镜筒直指太阳,正前方有挡风板,其设计容许全年每个白天无间断地观察太阳(除了阴雨天),即其高沿略低于冬至时太阳的运动迹线。太阳望远镜较为特殊的一点在于,镜筒内抽成真空,这是为了及时耗散聚焦太阳光线形成的巨大的不均匀热量,以保证良好的观测效果,避免烧毁反射膜。NVST望远镜镜筒的侧壁有开孔,将多余的太阳光向湖面方向反射到大气中,约90%的太阳能量会回到环境当中。

NVST主要对太阳日面光球层拍摄成像,且时间、空间分辨的观测能力都很强,通过它能够清晰地观察日珥、太阳黑子、耀斑、米粒组织等结构的演化过程。


NVST望远镜


NVST观测站大楼结构示意图


利用NVST获取的太阳光球层图像。左:太阳耀斑;右:太阳黑子和米粒组织。

云南天文爱好者抚仙湖天文体验基地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位于抚仙湖南岸的云天爱体验基地。协会的苏泓老师带领我们试用了协会的观星设备,并且介绍了和云南的学校、企业的合作情况,星空大会、知识竞赛等品牌活动。体验基地周围有许多配套民宿、生活设施,有适合少年儿童的趣味科普设施,暗夜保护措施也做得很好,和协会英文名一样,是一个适合开star party(星空盛会)的好地方。


云天爱协会的望远镜库存


云天爱基地的前台


云天爱基地的休息室

丽江市


丽江天文台的位置示意图

乘着Y752次旅游列车,我们从昆明来到丽江,来到了位于海拔3200米的高美古村,探访丽江天文观测站。“高美古”在当地纳西族语言中的意思是“比天还高的地方”,纬度低、海拔高、天气多为晴朗,大气洁净透明,天文观测条件较好。在这里,可以观察到南天球的较大区域,对银河系中心的观测极为有利。丽江天文观测站科研望远镜数量超过20台,此次我们参观了2.4米光学望远镜和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梦天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


站在望远镜身后,遥望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

2.4米光学望远镜

丽江2.4米望远镜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云南省三方联合资助的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于2007年5月落成,次年投入试观测,成为我国七大天文科学工程之中第一个开始运行的项目,同时也成为我国南方天文观测基地最重要的观测设备。


2.4米光学望远镜外观,天上有虹彩云相伴


2.4米光学望远镜内部

梦飞望远镜(Mephisto)

梦飞巡天望远镜通光口径为1.6米,是一台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其创新性地采用了立方分色棱镜,使望远镜焦面在主镜之下,且焦面与主镜之间有较大的距离,从而能在后端光路安置分色系统及多台相机,同时在三个波段对同一天区进行高质量成像测光观测,获取高精度的实时颜色信息,“录制”宇宙天体运动和变化的“彩色记录片”。通过提供高精度的实时颜色信息,梦飞为变源与暂现源研究面临的瓶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高精度的颜色信息对获取恒星的一系列重要物理参数(如温度、金属丰度、距离、年龄等)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个有趣的小彩蛋:在望远镜基座的牌匾上,有一行红色的图画。观测站的老师介绍,这是纳西族的东巴文,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发展的象形文字。第三个图形是一个人在做梦,第四个图形是“飞”,这就是“梦飞”;第五个是人在看,第六个是发光的物体,大概是“测光”的意思;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放在一起的意思是人在天上狩猎,那就是望远镜“巡天”寻找目标的意思。


梦飞望远镜的外观


梦飞望远镜


梦飞望远镜基座上的挂牌,上有东巴文

那天很幸运,前夜观星条件绝佳,一行人拍星一整夜;下午时,我们看到了虹彩云,傍晚也有美丽的晚霞伴着雪山。


晚霞笼罩的丽江天文观测站

丽江双子天文台

最后的行程,是前往离观测站不远的丽江双子天文台。进门右侧的房间,展览了许多陨石藏品;楼房下两层是民宿,顶层放置了很多远程望远镜设备,供客户远程操作拍摄;另一侧的天台穹顶打开后,周边视野非常开阔,适合观星、拍摄。


双子天文台的陨石藏品



双子天文台的开放观测设备

云南的天文之旅告一段落,但观星的脚步不会停下。带着学到的知识,见识过的风景,我们将继续尽自己所能,向前探索。祝读到这里的各位天文爱好者新年快乐,新年继续与星辰相伴,享受生活、享受自然的馈赠。

1

1

注: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错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斗转星移,日月生辉!牧夫天文伴您遨游宇宙!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笔者在逛丽江古城的东巴纸坊时,请人在东巴纸上写的东巴文“福”字和日期。其实,东巴文没有对应“福”的文字,此字形似一种绿松石制成的饰品,意为新的希望,寓意和汉族的“福”类似,故用在此处。祝牧夫天文的读者们新年幸福安康!

谢谢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