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癌症就像一片浓重的阴霾,让不少人谈之色变。一旦被癌症 “盯上”,似乎就意味着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未来的道路也变得崎岖难行,很多人甚至觉得这是通往人生尽头的 “判决书”。但其实,癌症并非完全不可预防,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有些人好像总能幸运地避开癌症的威胁。他们身上是不是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 “抗癌密码” 呢?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些秘密。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4 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无疑给大家敲响了一记警钟。报告显示,在人的一生中,约有 20% 的人会患上某种癌症,其中约 11.1% 的男性和约 8.5% 的女性会因癌症失去生命。每一天,都有人被癌症的阴影笼罩,甚至不乏一些年轻人。
发表在《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研究也预测,到 2050 年,新增癌症病例数可能会增加约四分之三,而癌症死亡人数相较于 2022 年的 970 万人,甚至可能翻一番。近年来,癌症的患病人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三十年里,全球小于 50 岁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了近八成,死亡人数增加了约四分之一。未来,中青年群体的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呈上升趋势,40 岁至 50 岁年龄段的人群更是处于高风险之中。这意味着,癌症不再是老年人的 “专利”,它正逐渐向年轻人靠近,向全年龄段蔓延。癌症的发生看似充满随机性,为什么有些人容易中招,而有些人却能与之保持距离呢?其实,这里面既有概率因素,也有其他关键因素。那些不容易得癌的人,往往有着一些共同的 “特质”。
特质一:精心呵护体态,为健康筑牢根基
在审美观念不断变化的今天,很多年轻人追求 “以瘦为美”,而老一辈人则觉得胖是 “富态” 的象征,认为胖意味着生活富足、吃得好。但从健康角度来看,太瘦或太胖都不是好事,正所谓 “过犹不及”。
肥胖可不是只影响外貌那么简单,它和 50 多种急慢性疾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已经成为导致很多人死亡的重要因素。当一个人过度肥胖,身体里就像堆满了 “杂物”—— 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不仅影响美观,还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了满足这些额外需求,心肺系统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不停地努力工作。时间一长,心肺功能就会因为过度劳累而下降,肺部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肝脏也会因为肥胖而 “压力山大”。过多的脂肪让肝脏的代谢负担加重,影响其正常功能。那些无法及时代谢的脂肪,会在肝脏周围堆积,加速脂肪肝的形成。想象一下,原本健康的肝脏被一层厚厚的脂肪包裹,就像一台被杂物堵塞的精密仪器,怎能正常运转?
咽部堆积过多脂肪,会使气道变得狭窄,让人在睡觉时容易打鼾,甚至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晚上睡觉就像经历一场 “战斗”,呼吸不畅,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长期损害。而膈肌附近的脂肪过多,则会干扰正常呼吸,使肺部通气功能下降,对于哮喘患者来说,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常规的哮喘药物也难以发挥作用。
肚子上的赘肉过多,还会挤压腹腔中的器官,尤其是胃部。胃被挤压后,容易出现胃反流,长期如此,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就会找上门来。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还会干扰激素水平,诱发慢性炎症。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不仅会引发 Ⅱ 型糖尿病,还会为癌细胞提供 “养分”,让它们有机会生长和扩散。
发表在《Obesity》上的一项研究,对 148 万名男性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随访。结果发现,与体重指数(BMI)在健康范围内(18.5kg/m²—24.9kg/m²)的参与者相比,BMI 在 25kg/m² 到 30kg/m² 之间的人,患食管癌、胃癌、肾癌以及胰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了约 2.36 倍、2.17 倍、1.92 倍以及 1.7 倍;而 BMI 超过 30kg/m² 的人,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约 3.61 倍,胃癌风险增加 3.13 倍,肾癌风险增加约 2.6 倍。研究还发现,BMI 在正常范围内但偏高的人,患癌风险也比偏低的人更高。而且,BMI 值越高,肥胖出现的年龄越小,患癌后的死亡风险也就越高。
不容易得癌的人,大多懂得维持健康体态的重要性。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肥胖群体,可以通过 BMI 来计算,即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当这个值大于 22kg/m² 时,就需要引起注意,可能意味着体重偏高,要开始控制体重了。同时,结合腰围判断会更准确,男性腰围大于 85 厘米,女性腰围大于 80 厘米,也要警惕,及时做好体态管理。比如,小张原本 BMI 超标,腰围也偏大,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几个月下来,BMI 逐渐回归正常范围,腰围也变小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焕然一新,也降低了患癌风险。
特质二:用健康饮食,为身体打造 “抗癌防线”
俗话说 “病从口入”,癌症的发生和饮食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 “高糖”“高盐”“高油” 的饮食习惯,简直就是癌症的 “帮凶”。
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甜食,含糖饮料更是不离手。长期如此,人体对糖的摄入量严重超标。这些多余的糖无法及时代谢,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内脏周围,增加脂肪肝和肥胖的风险。同时,身体会出现胰岛抵抗,胰腺为了调节血糖,不得不分泌大量胰岛素,这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炎症也会随之而来,大大增加了胰腺癌、肝癌等癌症的发生几率。就像小李,特别爱喝奶茶,一天至少一杯,时间久了,不仅体重增加,体检时还发现血糖异常,患癌风险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喜欢吃咸菜、腌菜,或者口味偏重的人也要注意了。长期过量摄入盐分,会打破机体的电解质平衡,使血压升高,增加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当体内盐分过多,身体来不及调节时,高盐环境会刺激某些细胞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如 IL - 6、TNF 等),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为癌症的发生创造条件。高渗盐长期刺激胃部,胃黏膜就会受到损伤,可能从胃溃疡、胃炎逐渐发展成胃癌。
高脂肪饮食同样危害不小。长期保持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会让人发胖,血液也会变得更加粘稠,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大量脂肪囤积在体内,会刺激胆汁分泌,胆汁在肠道中与厌氧菌结合,会释放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如石胆酸、脱氧胆酸等。同时,高脂肪饮食还会减缓肠蠕动速度,导致大量代谢废物在体内堆积,无法及时排出,增加了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特别是长期大量食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红肉,如猪肉、羊肉等,患癌风险会大大增加。还有经过深加工的肉制品,如烟熏肉、腊肉等,它们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级致癌物。在制作过程中,这些肉制品会产生大量致癌物,比如亚硝酸盐分解产生的强致癌物亚硝胺,以及烟熏过程中产生的苯并芘,这些物质会增加胃癌、食管癌及肠癌等的发生风险。
不容易得癌的人,在饮食上往往会避开这些 “雷区”。他们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均衡性和营养性,每周会搭配食用二十五种以上的食物,肉蛋奶、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细粮合理搭配。他们会限制高糖、高盐和高脂食物的摄入,尽量不吃加工肉制品。在烹饪方式上,也更倾向于蒸煮、白灼、凉拌,这样既能保留食物的营养,又能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他们还会合理分配食物的总热量,比如按照早、中、晚 3:4:3 的比例进食。像邻居王阿姨,一直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身体硬朗,很少生病,患癌风险也很低。
特质三:坚持规律运动,激活身体 “抗癌细胞”
发表在《国际行为营养与体力活动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五万多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与运动量较少的人相比,日常运动量最多的参与者整体患癌风险降低了约十分之一,其中肺癌和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更是减少了约四分之一。
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身体的各项机能就会像生锈的机器一样,逐渐下降。身体会变得懒洋洋的,浑身没劲儿,各项生理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免疫力也会随之减弱,就像城堡的防御工事被削弱了一样,外界的病原体很容易入侵。体内的慢性炎症水平会升高,一旦身体的平衡被打破,癌细胞就有机会逃脱免疫系统的监控,开始无限繁殖。
而运动则能让身体 “重启”,逆转这种不利状态。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坚持规律运动可以改变机体的细胞因子环境,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增加抗炎细胞因子,让身体更有能力抵抗炎症。运动时,机体会分泌大量肌细胞因子,这些因子能够抑制肿瘤生长,从而降低患癌风险。
那些不容易得癌的人,通常都有良好的运动习惯。他们每周至少会进行 300 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骑行、游泳等。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中高强度的运动。像赵大哥,每天都会坚持慢跑半小时,周末还会去游泳,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身体倍儿棒,体检各项指标都很正常,患癌风险也比同龄人低很多。
特质四:远离不良嗜好,守护身体 “抗癌屏障”
如今,烟草已经成为全球疾病和死亡的主要诱因之一。烟草中含有几千种化学物质,其中几百种对人体有害,近 70 种是明确的致癌物。长期吸烟,呼吸道黏膜就像长期暴露在 “毒雾” 中的娇嫩花朵,不断受到有害物质的刺激,患肺癌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吸烟量和烟龄与癌症发生率成正比,每天吸一包(20 枝)以上的人,患癌风险比不吸烟的人高出 20 倍以上。老陈就是个老烟民,一天至少抽一包烟,最近总感觉咳嗽、胸闷,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肺部出现了问题,患癌风险大大增加,这让他懊悔不已。
酗酒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长期大量饮酒,会给肝脏带来沉重的负担,就像让一个人不停地搬运重物,最终肝脏不堪重负,正常功能被破坏,可能发展成酒精肝,甚至肝癌。酒精还会刺激口腔黏膜、食管黏膜、胃黏膜等,引发组织炎症反应,增加口腔癌、食道癌及胃癌的发生风险。如果既吸烟又酗酒,那对身体的伤害更是加倍。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会溶于酒精,更容易被人体快速吸收,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除了吸烟和酗酒,经常熬夜、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给癌细胞可乘之机。
而那些不容易得癌的人,往往没有这些不良嗜好。他们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小王从不吸烟喝酒,每天早睡早起,心情乐观开朗,身体一直很健康,患癌风险也较低。
特质五:定期体检 “排雷”,为健康加上 “双保险”
多项研究表明,炎症环境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就像癌细胞的 “温床”,为癌细胞的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直肠黏膜如果存在慢性炎症,在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肠息肉。这些息肉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可能会发生突变,进而演变成直肠癌。胃黏膜发炎后,可能会逐渐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接着出现异型增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也可能会变成胃癌。口腔癌、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生,大多也有类似的演变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十几年。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早期癌症筛查和有效控制癌前病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远离癌症的有效方法。不容易得癌的人通常都有很强的健康意识,他们会每年定期进行体检。很多癌症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如果不幸患癌,发现得越早,治疗效果和预后就越好。像刘女士,每年都会按时体检,今年体检时发现肺部有一个小结节,经过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及时控制住了病情,避免了癌症的恶化。
约有一成的癌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剩余的九成癌症中,八成可能与个人生活习惯相关。尽管有五分之一的人可能会患癌,但拥有上述这些特质的人,在抗癌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