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题:记者手记:跨越重洋,我和他们一起过年
新华社记者袁睿
除夕夜的钟声即将敲响,一条信息跃然手机屏上——“Happy New Year!(新年快乐!)”。在一连串熟悉的中文祝福中,这行英文显得尤为醒目。
我望着发信人“肯尼”的备注,思绪瞬间回到了去年九月的贵州苗寨,恍惚间又看见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少年——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苗族蜡染作品,脸上写满了兴奋。
肯尼,美国华盛顿州的高中生,是“5年5万”之“青春同行”访华代表团师生的一员。热情开朗的他,仿佛自带文化解码器——在贵州村寨的篮球场,他走进人群中央,高歌一曲,歌声回荡山间;在成都,他与当地学生聊得火热,从川菜到电竞,话题无所不包;在北京,他追着我询问:“北京最地道的美食是什么?”
如今,这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男孩,隔着太平洋问我:“你们在春节都做些什么?”
“看春晚。”我随手翻转手机,将电视屏幕上的歌舞表演拍给他。
“真有意思!都有什么节目?我也能看到吗?”
“有小品、魔术、武术表演,还有传统戏曲……”
“我过几天要去朋友的春节派对,你说会有什么活动呢?”
看着屏幕那头的好奇发问,我开始为他预测一场典型的春节聚会:有热腾腾的饺子或者汤圆,有压岁钱红包,有此起彼伏的祝酒声,或许还有一场点亮夜空的烟花表演……
光是想象远远不够,我决定带他“云过年”。正月初一,庙会人头攒动;正月初二,电影院里热闹非凡;正月初三,走亲访友收红包;正月初四,亲戚们围坐一堂,推杯换盏;正月初五,一家人吃着“破五饺子”,辞旧迎新……
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伴随着信息的发送,太平洋彼岸的肯尼仿佛置身其中。由于时差,夜里我入睡时,他正沉浸在春节派对的喧闹中;等我醒来,他已分享完一场属于自己的“中国年”。
正月初六,上午。
肯尼的消息一连发了好几条,洋溢着兴奋:“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很多表演都有中国元素”“我吃了中国菜,但味道没有在中国吃的那么正宗”“这里的春节和中国的可能不太一样,但很有趣”“我玩得太开心,居然忘了拍照”……
这个去年第一次踏足中国的美国少年,如今在自己的国家,体验了独具韵味的中国春节。他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而是文化交流的亲身参与者。
春节,不仅仅是中国年,也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做外事记者的第一年,我收到的春节祝福如此多元——采访时认识的驻华使馆工作人员早早发来拜年信息;在澜湄国家青年企业家论坛采访的缅甸嘉宾特意发来新年贺词;在海南消博会相识的意大利珠宝商用中文祝福道:“蛇年大吉!”……
这个年,变大了。
十年前,我也是名高中生,去荷兰交换时,我们还没有太多共同的“中国话题”。而如今,短短一年里,我跟随两批美国青少年探访中国多地,惊喜地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在故宫,来自华盛顿州的安娜主动和我聊起《三体》;在长城,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科顿从背包里掏出一本随身携带的中文书;在上海,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即将攻读计算机专业的美国学生为有机会参观中国互联网公司而兴奋不已……中国,已经更多走进各国年轻一代的视野。
年夜饭上,我向爷爷讲述这一年采访中“文化碰撞”的经历,分享来自五湖四海的“拜年短信”。他说:“这可真是个新鲜年!”
一次次按下“发送”,祝福跨越时区,抵达晨曦或夜幕,也超越文化差异,激荡共鸣的频率。这是中国年的新维度,更是文明互鉴的新交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