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顾

2020年1月23日李某因资金紧张向张某借款100万元,约定于2021年1月22日归还全部本金及利息。到期后,李某未归还原告借款本息,张某索要未果,遂将李某诉至法院。

二人后经法院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由法院出具调解书,确认张某和李某之间的民间借贷关系合法有效,李某支付张某借款本金及利息110万元,分期支付,最后一期于2021年12月31日之前付清。然而到期后,李某仍然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偿还借款本息。

由于李某未履行还款义务,张某于2024年12月16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李某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认为张某提出的执行申请已经超过了二年的执行时效期间,请求法院不予执行张某申请的执行案件。

案件结果

法院认为,张某提出的执行申请已经超过了二年的执行时效期间,因此李某提出的异议,于法有据,应予支持,最终裁定不予执行张某申请的执行案件。

法律分析

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基于本案为您做以下法律分析:

一、强制执行有时效吗?执行需要在多长时间内提出?

很多人只知道一审、二审,却不清楚胜诉后还需要主动申请强制执行,并且强制执行也有时间限制。

一般来说“打官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审、二审,第二个阶段是执行。原告在胜诉后,如果被告没有按照判决书的规定履行义务,那么,原告还需要主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请求法院通过强制措施要求被告履行义务。

而为了防止原告躺在权利上睡大觉,法律对申请强制执行的时效也作出了相关规定,如果不存在特殊情况,原告超过了法定期限没有申请强制执行的,法院就不会再支持原告的请求了。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第二款规定了二年期间的起算点,这个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因此,如果没有在两年内申请强制执行,并且不存在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法院会裁定不予执行。

本案中,法院调解书确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为2021年12月31日,张某2024年12月16日才向法院申请执行,已经超过了二年的申请执行时效。张某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存在申请执行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因此法院最终裁定对其申请执行案件不予执行。

申请强制执行超过时效怎么办?

如果没有在两年时效内申请强制执行,当事人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情况寻求救济:

1、被执行人未提异议。超过两年时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如果被执行人没有提出异议,法院依然可以依法执行。但如果被执行人提出了时效抗辩,则不能再继续执行了。

2.主张时效中止。中止指的是,在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如果因为自然灾害、突发疾病等无法申请执行,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申请执行时效的期间再继续计算。那么此时,当事人可以在中止原因消除后,立刻向法院申请执行,千万不要拖延,导致中止后重新计算的时效也超时。

3、主张时效中断。如果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等情形,申请执行时效会中断,中断后时效重新计算时效。时效中止和中断的区别是,中止产生的效力是时效继续计算,而中断产生的效力是时效重新计算二年。所以,如果能证明存在这些导致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即使超过两年期限,仍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4、重新达成还款协议。如果已经超过了时效,申请人可以尝试和被执行人重新签订还款协议,如果对方到时不履行新的协议,可以依据该协议重新向法院提起诉讼,胜诉后再次申请执行。

律师寄语

执行时效指债权人依据生效法律文书申请强制执行的时效期间,法律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实践中常见当事人长期未申请执行,拿着生效法律文书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却得知申请执行时效已过,最终法院驳回当事人的执行申请的情况。在此,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再次提醒各位当事人,法律文书生效后,当事人应当积极主张权利,要求对方履行义务,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千万不要长期拖延导致执行超过申请时效,最终导致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后果。

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对不同法律规定、热点、案件、裁判文书的梳理和研究,旨在为更多读者提供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察的视角。但需注意,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且司法实践中不同案例的细节千差万别,切不可盲目参照。

如果您遇到类似纠纷难以解决,也建议您及时咨询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以便更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作者: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 朱现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