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石原莞尔最初的设想是:招聘一批日本浪人,让这帮孙子穿上东北军军服,围攻日本总领事馆和关东军驻地,以此来挑起事端。真如此,就没有后来的柳条湖事件了。
但谨慎的石原莞尔觉得不妥,一来日本浪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活动进行中可能会穿帮;二来这帮人人多嘴杂,万一泄密,可能会功亏一篑。考虑到此,日本人又回到了“皇姑屯事件”的套路上去了。
再来说时间,事变时间本来定在9月28日,但由于消息被日本内阁察觉,不得不提前至特使到来之前行动。于是,就定在了9月18日。
关东军忙得热火朝天之际,东北军作为“地头蛇”似乎变成了聋子、傻子。
大战之前,空气中都弥漫着火药的味道,作为军阀混战剩下的“蛊王”之一,东北军上下竟然毫无察觉,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其实,当天北大营的电话线被两个日本兵剪掉,这种事情还是被捕捉到了的,但却没有被利用起来。
除了事前的警觉性不足,事后的防范同样存在着漏洞。大战在即,退一步说,日常的防备,东北军做得似乎也不那么尽如人意。关东军的刺刀都捅到胸口了,你们还在忙着打电话请示命令,能打好仗才怪。
攻下沈阳后,关东军闯进了张学良府邸,并从保险柜中搜出了53张收款单,签收人都是日本人,几乎都是日本军政要人。最大的收款单是50万元,收款人是床次竹二郎。作为日本两大政党之一政友会的主要成员,床次竹二郎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犬养毅上台组阁时,他还担任过内阁铁道相。
为什么给了他这么多钱?
因为彼时的床次竹二郎正在竞选首相,正是用钱的时候。张学良也许是想通过“政治献金”的方式,帮助床次竹二郎上台,以换取床次竹二郎对华友好,或者至少对东北友好。
作为东北的扛把子,张学良是不缺钱的,但他的钱肯定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想拿就能拿,既然拿了还签下了收据,肯定是对张学良承诺了什么。
这也许就是“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对日本的防范措施。但关东军或者说日本军队,一直以来的“下克上传统”,不知道“少帅”是否有过了解?如果知道了,不知道还会不会“进行不抵抗政策,把东北拱手让于关东军”,又或者“加强军事上的戒备,把九一八抹杀在摇篮之中”。
历史从来不允许假设,作为后来人,能够做的,就是复盘历史、总结历史,在以后的类似事件中,运用历史,尤其是对于东瀛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