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145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每逢春节,“发红包”这一传统习俗总会在网上掀起热议。作为中国人过年时互相表达祝福的重要方式,不同地区人民关于红包“怎么发”以及“发多少”的习俗,总能激发大家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
提及“发红包”,广东人无疑在各省之间遥遥领先,拥有众多值得分享的故事。自2015年各大互联网公司掀起“红包大战”以来,广东便一直稳居收发红包最多的地区之列,展现了该地区对于这一传统习俗的热爱与传承。同时,从城市看,北京一骑绝尘,而且有意思的是的,深圳居然排在上海之前,这恐怕也是广东红包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吧。
广东人不仅在发红包的数量上遥遥领先,而且其红包文化极具话题性。关于“广东红包”的讨论,时常能够占据微博热搜榜的一席之地。网络上更是盛传着“广东人发红包只发5块10块,拒绝盲目攀比,绝不内卷”的独特风尚,彰显了该地区在红包习俗上的独特韵味与理性态度。
网易数读曾发布数据显示,广东人发出的红包中,有28.5%的金额落在0到50元的区间,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尽管“广东红包”已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但广东人自身的声音却往往被网络喧嚣所掩盖。
广东人真的只发5元、10元红包吗?他们为何选择这样的金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01
发红包在于人情平衡
“广东人发红包只发5元10元?那只是因为他和你不熟而已。”
来自广东茂名高州市的李辉,对“5元10元红包”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他1992年出生,今年33岁,回忆起2000年左右的小学时光,那时的10元红包还算常见,因为当时大家的经济条件普遍不宽裕。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经济的改善,李辉发现亲戚间的红包金额逐渐提升,到了他上大学时,收到的红包已是500元起步。他坦言,与外省相比,广东的红包金额确实不算高,但他坚决反对“广东红包普遍5元10元”的说法,认为这过于夸张,不符合广东人的面子观念。
李辉表示,广东人发红包会根据亲疏关系有所区别。他记得,每年春节前,父母都会忙着准备不同金额的红包,分别给熟识的亲戚、久未见面的亲戚孩子以及不太熟悉的人,如同事和邻居。他认为,广东人发红包既实在又讲究,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金额。
此外,李辉还强调了广东红包文化中的“公平”原则。他举例说,由于他是独生子,而伯父有两个儿子,因此双方家庭在发红包时都会保持总额相等,以避免欠下人情。他记得有一年,爸爸的一个朋友来拜年给了他一个大红包,但因为没有带孩子来,爸爸无法回礼,这让他非常生气,觉得在朋友面前失礼了。后来,爸爸还特意开车去朋友家拜年,给朋友的孩子回了一个大红包,才算了结此事。
因此,每年春节前,李辉的父母都会猜测亲戚们会给多少红包,以确保自己给出的红包金额与之相当。李辉收到的红包,除了父母给的可以自用外,亲戚给的都要返还给父母,以保持收支平衡。
李辉调侃说,虽然父母总是抱怨发红包发得多,但其实收回的也不少,收支基本平衡。他认为,红包金额多少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表面的礼仪要做足,同时也不会让对方吃亏。
不仅过年如此,李辉家乡在其他场合收红包也有类似的逻辑。比如参加亲戚婚礼时,给的大红包通常会被主人家退回一部分,表示已收到心意。对于这样的收红包方式,李辉既觉得累又觉得挺好,因为这样既能让大家有面子又不吃亏。
正如他所说:“我们不怕亏钱,只怕欠人情。但如何平衡人情,确实让大家很伤脑筋。”
02
潮汕人表达爱意
浩杰来自潮汕地区,对于李辉家乡的红包文化,他可能会感到不太适应。 浩杰的红包哲学很简单: “别想太多,给红包就要大方点,能给多少就给多少。 ”
浩杰家中共有6个孩子,他排行老四,有1个姐姐、2个哥哥以及1个弟弟和1个妹妹。由于家族庞大,浩杰一共有9个侄子侄女,分别来自他的姐姐和两个哥哥的家庭。
2025年春节,浩杰计划给每个侄子侄女500元红包,再加上给父母的每人5000元,他的红包支出将达到1万多元。尽管浩杰今年才26岁,毕业也仅3年,但他认为这样的支出是他能够承担的上限。然而,浩杰对此并无怨言,反而以一种喜悦和激动的口吻讲述着这一切。
在他看来,潮汕人的家庭观念深重,红包是亲人间传递爱意的媒介,因此他会尽力给出最大的红包,以此表达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我小时候,哥哥姐姐们总是给我上千元的红包。现在我有能力了,也想尽我所能给亲人们封个大红包,就当过年讨个好彩头。500元是起步,给得太少我都不好意思。”
浩杰既慷慨又务实,他目前的收入水平最多只能支撑他发出1万多块的红包,所以他并不会为了面子而勉强自己。“我肯定是在自己经济范围内量力而行,超出范围我也做不到。”
对于不太熟悉的亲戚家小孩,浩杰则会给200元左右的红包。他并不看重“回礼”,认为红包给出去就是心意,对方回不回都无所谓。如果亲人给自己红包,那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爱,而非为了回礼。
“这更像是一种传承,我的哥哥姐姐给我红包,我给小朋友发红包,以后小朋友也会给他的晚辈红包,大家就是一个和谐的家族,互帮互助。”浩杰解释道。
然而,来自广州海珠区的谭颖可能不太理解浩杰的做法。在谭颖的生活习惯中,未婚的人过年是不用发红包的,甚至可以一直收红包,只有已婚的人才需要发红包。
在广东的不同地区,红包风俗确实存在很大差异。谭颖还没结婚,但她的表妹比她小5岁,前几年已经结婚了。所以过年时,谭颖也会找表妹要红包,表妹也乖乖给了。
广东人还有讨要“开工红包”的习惯。谭颖会和一群未婚的同事去找已婚的同事要红包,其中不乏40多岁还未婚的同事去找20多岁已婚的同事要红包。这些开工红包数额不高,通常只有10元、20元,但大家都觉得这是讨个好彩头,新年有个开工红包才会顺顺利利。
亲戚给的红包也大多只是几十、一百块,图个吉利。谭颖的父母过年也只给了她200元红包。因此,谭颖认为网上所说的“广东人爱发10元红包”的故事,其实更多只是广州人的习惯,并不能代表整个广东。
来自肇庆德庆县的安娜也有类似的红包风俗,未婚的她每次过年回家,叔叔伯伯们依然会给她准备红包。虽然她不好意思拿,但长辈们的热情让她无法拒绝。
每当这时,长辈们总是笑着调侃安娜,劝她早日结婚,好让明年轮到她发红包。
而在李辉的家乡,习俗有所不同。未婚者可以不发红包,但一旦开始工作,便不能再收红包。因此,李辉大学毕业后,除了父母,他就没再收过别人的红包。
浩杰则表示,潮汕地区的习俗较为灵活。未婚者是否发红包,主要取决于个人实际情况。由于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与家人感情深厚,所以他即便未婚,也乐意给亲人们发红包。
他笑道:“反正这钱最终都是在我们家里人之间流转,无所谓啦!”
03
红包习俗存在地域差异
另外,谭颖发现广州与别处的一个不同习俗:在广州,过年时子女通常不给父母发红包,反而是父母给子女发红包。
无论是谭颖还是她广州的朋友,从未见过谁过年给父母发红包。对他们而言,“发红包”是长辈的特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晚辈给长辈发红包,则被视为不合常规。
谭颖与父母同住,每月都会给予数千元生活费,因此她觉得过年时再给父母钱没必要。
然而,李辉、浩杰和安娜等人过年都会给父母准备大红包。浩杰来自潮汕地区,家庭观念深重,每年会给父母各5000元红包,并计划未来收入增加时给予更多。
李辉的家庭情况复杂,父母在他大学时离婚,父亲再婚生子。因此,他每年要给父亲、母亲、继母和弟弟各2888元红包,总计一万多元,这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他认为,如果给得太少,父母在朋友面前会没面子。
安娜与家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因不婚和自由职业的选择而被视为不务正业。尽管如此,她每年回家都会给父母各1000元红包,这对收入不稳定的她来说是一笔大支出。但她认为,这是习俗,子女过年应该给父母红包,再穷也要挤出这笔钱。
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以及为何广州地区没有这一风俗,他们并未深究。
李辉表示,他从未想过孩子过年可以不给父母红包,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父母养育辛苦,应努力赚钱回报”。因此,他毕业后总是努力赚钱,过年时更是竭尽所能给家人包大红包。如果给得少,他会感到愧疚,觉得自己没能让父母有面子。他甚至认为,不给父母大红包,父母就感受不到他的爱意。
而谭颖则说,广州人对红包并不太看重,只是形式而已。她不给父母红包,父母不会认为她不孝顺;父母给她200元红包,她也不会觉得吝啬。
“总而言之,红包只是个彩头,没必要赋予太多不必要的含义。”谭颖如此总结。
04
团圆至上形式不重要
广东人对红包有着特殊的情感,它不仅是心意和彩头,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广东人在传承经济上领先的同时,也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即便是一些不太受关注的节日,如中元节、乞巧节和冬至,广东人依然坚守着传统习俗。
在广东,红包被称为“利是”,寓意吉祥顺利。过年时,人们会准备大量红包送给亲朋好友,寄托新年顺利和喜悦的祝愿。红包金额虽不大,却体现了广东人的务实和体贴,避免了给对方带来“还人情”的压力。然而,给家人的红包则相对慷慨,反映了广东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对于浩杰这样的潮汕人来说,过年总是与祭祖、拜神紧密相连。大年三十,他们会烧大量纸钱以示敬意。春节期间,一家人会打麻将、放鞭炮、拜年,享受团聚的欢乐。
李辉则更期待粤西的“年例”,这是亲朋好友聚会、祭祀和聚餐的日子。他希望能借此机会与多年未见的堂哥堂弟相聚,共叙旧情。
安娜虽然与父母关系紧张,但近年来感受到父母的改变,这让她心中有所触动。她计划未来有机会与父母和解,甚至可能搬回父母身边居住。春节期间,她依然会回家过年,尽管只是短暂停留。
作为广州人的谭颖,过年时喜欢逛花市。她怀念小时候在江南西路花市的热闹时光,虽然现在花市搬到了滨江西路,但她依然会与亲朋好友相约,共度佳节。春节假期,他们会去南沙区吃海鲜、体验新地铁线路,享受团聚的乐趣。
对于谭颖来说,春节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团聚,至于做什么并不重要。她的态度可能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心声:过年最重要的是家人齐齐整整,共享天伦之乐。
文章来源:书单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
READ MORE
今年什么样的综艺节目能成为爆款?
2-03
这3个地方建筑与年味碰撞,让你流连忘返!
2-01
今年春节你看电影了吗?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