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时草茂”玉蛇话救赎
徐文宁
徐文宁, 1990年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鉴定职称,国内著名文化经纪人 艺术品收藏家、鉴定家。历任江苏爱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天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文交所副总经理、南京大贺传媒首席艺术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顾问、文物鉴定专家、上海海关学院文物缉私客座教授。出版《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图录》《天物馆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台阁气象—长乐阁明清状元书画集》等十余本艺术类书籍,为国内20多家杂志、拍卖公司撰写百余万字鉴赏、拍卖信息类文章。2008年发表全国第一篇 “艺术品证券化新尝试”论文,系统阐述理论和运做模式。
在我国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中,农历四月的蛇是有不少奇异的故事。比如南朝宋志怪小说家刘敬叔撰写的《蛇衔草》,说古代有一个农夫耕地,看见一条受伤的蛇在地里,衔着一种草敷在自己的伤口上,过了几日,这条受伤的蛇就痊愈,游走了。农夫找来这种草,用它的叶子给人治疗伤疮,百试百灵。《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指如故”故,《本草纲目》将这种草叫着“蛇衔草”了。
蛇类在自然界如同地球上其它生物一样,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却又显得很神秘。在先民眼中,蛇具有预见天气的能力,它的生命力旺盛,蜕皮后如获新生,并且生殖能力极强。因此,在原始巫术中,巫师选择蛇作为自己的助手。借它预示未来天气的晴阴,为人类预示其他事物发展的未来;巫师还借它能蜕皮重生、多子多育,而将其功能祈祷到人身上。在远古时代,蛇形纹饰图腾祟拜是原始氏族部落的时代产物,2000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座墓中发掘出一件“绿松石龙形器”(图一),长度约65厘米,龙形为蛇身,共由2000多个细小绿松石镶嵌组合而成。可见中国古代对蛇的认识是颇有好感的。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在各种历史遗留下的图纹形象,也都是“人首蛇身”。(图二)
远古时期,蛇成了善神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变为一种原始社会氏族的图腾,这在《山海经》也有所介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这个神话故事说了一个人面鸟身的神人,脚踩两条赤色的蛇,耳带两条青色的蛇一样的饰品,这个饰品叫“珥”,珥就是玉做的耳飾。目前被大家公认的是红山文化的一种直条状有蛇腹节的玉佩(图三),为可挂玉珥佩。另外(图四)河南省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墓出土,现藏三门峡市博物馆,靑玉,顔色淡绿色,玉质温润,透明。蛇呈弧状弯曲,单面雕刻,双目圆睁,口吐蛇舌芯,蛇尾向内弯曲, 蛇身上有三条从头贯尾阴线纹,蛇身上的竖向平行的鳞纹为浅浮雕。蛇芯,蛇背中间有两单面钻孔,可供悬挂。钻孔从背面开钻,致使有纹饰的一面孔小,背面的孔大。双目为浅浮雕。这些特征与(图五)山西省灵石县旌介衬2号商代晚期墓出土的现藏于灵石县文物管理所的龙蛇形玉饰,有很多纹饰传承的相似之处。
其实,最能说明蛇形玉“珥”佩的当属(图六)一对人蛇身形玉饰,春秋 径3.8厘米 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一对耳饰呈扁平椭圆环状,大小薄厚相同。两件皆作侧身戴冠蛇身人形佩型,正反两面以勾云纹饰装饰,两件略有差别。这同台北故宫收藏的龙山文化玉圭上琢刻的人面蛇身耳饰上的神人形象,具有着纹饰传承的历史一致性。(图七)这种由蛇的形体做耳饰的,有个特定的名称“珥蛇”。这一对“珥蛇”佩之中,其中一件玉佩饰上的人头耳朵上,佩着一副环状蛇形的耳饰。这种人面蛇身耳饰的外型与上面所碾琢的内容,都很好的诠释了“珥蛇”在使用方法上和佩带方式上,符合《山海经》所述的“珥蛇”描述。很明显“珥蛇”是一种来源异常古老的神圣标志,用来表示超自然的神性特征或通神者的标志性身份特征。如今,很容易因历史文化的断层,给我们解读“珥”时产生观念误区,将其仅仅当作古人美学的装饰符号来看,而忽视了可以通过这一历史物证形象,去揭开古书中 “夏启珥蛇”的千古难题,为历史做出最好的文化复原诠释。
《荀子·劝学》篇有“腾蛇无足而飞”之语。这一神话中的蛇会飞,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华夏“龙蛇合一”的龙图腾。那些珥蛇、践蛇、操蛇之神的形象,实际就是古代的智者巫觋,“耳珥两青蛇”扮演着趋吉避凶、乘龙而升降于天地之间的模仿神的脚色。在初民心目中,凡人的活动空间是介于天地之间的。在没有神力的相助,是难以超越自然条件的束缚,如同鸟类一样升上天空去翱翔。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的长河中,鸟和蛇的合体作为会飞的形象,在战国玉器中依然可以看见。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出土的龙形鸟蛇合璧,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玉色青中泛黄。璧有内外沿,体两面饰谷纹,两侧璧缘透雕匍匐行龙,龙首上各有一大尾鸟,龙口和鸟喙分别衔住一条蛇的尾部和腰部,体上饰有鳞状纹,呈现出龙凤呈祥,蛇为龙子一家亲和之象,画面非常和谐喜气。然而,现实中的蛇毕竟长得不好看,令人望而怯步。一旦触犯了蛇,人便有生命的危险。因此,人见到蛇会陡然产生畏惧的感受。如果人因惧怕而一旦报复了蛇,那么它就会成为恶魔的化身困绕住人。(图八)
古人把蛇有的时候叫大虫,是由于它体型细长。(图九)宋 白玉盘蛇 受沁呈褐色,局部呈栗壳色与斑点白色。形体浑圆,作盘卷状。蛇舌吞吐,小圆点鼻孔,边缘富有肌肉感。管钻圆眼,蛇体满饰六边形鳞片,腹部以排列整齐的弧弯阴线,以示腹纹。盘蛇虎视眈眈,呈攻击状,富有动感。这样的动态不由给人想起我国一则歇后语 “墙缝里的蛇咬人,出嘴不出身”的话,貌似诙谐风趣,实质上这样的歇后语是先民们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探讨摸索经过流血牺牲,才逐渐地认识到。与蛇打交道,处理得好,则利多于害。同时揭示出蛇对于人类害与益存在因果关系。
说到因果,古代谚语中还有“蛇入竹筒,曲性犹在”句,比喻本性难改。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辛集·风月笑林·滑稽笑谈》:“秦代时,有二个兄弟,专好说妄语,两人一有事,便相互之间吹牛欺诈。一日,老大思量说:“我二兄弟两平时说话总无凭,我们今天就去门前的深溪洗澡,把妄语洗掉。”弟弟便答应了。哥哥手中偷偷的藏着一片干肉脯,脱下衣入溪中,潜水而去,一会冒出水面,穿好衣服,摇头晃脑,吃着那片干肉脯。弟弟忙问:“那里来的肉脯吃呀?”哥哥说:“这可是海龙王会客作席时,见我为洗去妄语,特意送我一片,滋味好极了,
必定是龙肝珍味。”其弟闻得,便也脱下衣服,钻入水中去。因扎猛子过于急,一下被水下顽石撞破了头,忙冒出水来,只见鲜血淋漓。哥哥问:“你头怎破了?”答:“龙王嫌我来得迟了,用鼓槌打我数十下,痛不可忍!”后来谚语将说话不靠谱的人在社会上不受人待见,比喻为:“蛇入竹洞,曲性犹在”了。
《好生录》也有一段讲因果报应的“蛇乞命”故事,话说明代的方孝孺父亲准备营造墓葬,梦见红衣老人拜说:“您所选的墓地,正是我的住处,敬请宽限三天,等我的子孙迁尽后一定重谢。”说完,又再三叩头。方父醒后不信,竟然派人挖掘,发现有数百条红蛇窝聚在此,他动了杀念,叫人全部将其烧死。夜又梦见老人哭着说:“我已至诚哀恳,你为何使我八百子孙全部死于烈焰中呢?你既然灭了我族,我也要灭你族。”后来生下方孝孺,他的舌头宛如蛇形分叉,官虽至翰林学士,却因触怒了成祖,命斩十族,统计被杀的人,正如蛇数八百一样,一个不少。
蛇在中国的语汇中,有不少是属于负面的。比如,蛇蝎心肠、美女毒蛇、蛇神牛鬼、蛇杯弓影、蛇行鼠步、人心不足蛇吞象;再如明 王玉峰《焚香记·构祸》中:“你恶狠狠蛇心佛口,我便到黄泉,也须把你这歹魂儿勾”这里的“蛇心佛口”说的是蛇蝎心,菩萨嘴。形容内心恶毒,口头仁慈,心口不一。其实,蛇的故事中还有惩恶扬善的一面。《阅微草堂笔记》中有段大蛇杀死恶妇的故事,有个乞丐和一对婆媳住在破庙里。夏天了,乞丐在外讨来斗升小麦,便叫那家儿媳给她老母吃。不料,那媳妇将好麦收起来自己吃,将些发霉的麦面和着脏水做成饼给老太吃。这一夜突然狂风暴雨,黑暗中只听那家儿媳一声惨叫,乞丐一看,有一条巨蟒从那媳妇的嘴里钻进去,把她的心脏给吃了。乞丐为其掩埋时候,看见足有二尺长的蛇尾还拖在那妇人胸前。
还有一则故事说明代正统十四年,统一蒙古各族,称雄西北的也先,以明朝不允许两族贸易为名,对明发动了一场闻名后世的战役——土木堡之战。当时明朝的君主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决定御驾亲征,但是因为准备不当,粮草缺失,加之任用王振为大军军政统帅,最终使得五十万大军竞相被瓦剌所败,随行大部分王公大臣,竞相战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也先俘虏了明英宗之后,以明英宗向大明不断要挟缴纳财物。为了朝政的稳固,明朝大臣推举钺王朱祁钰继承皇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此时的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能发挥的作用已经极少,但是也先最终却没有将朱祁镇杀死,甚至最后还将其送回。也先为什么没有在朱祁镇已经没有作用的时候,将其杀死呢?历史有许多版本说法,《明通纪》有一则“蛇护英主”的故事,说的是明英主身陷北营,也先雪夜派人刺杀,刺客看见一条大蟒蛇绕护在英主帐篷外,吓得自行退回。也先只能作罢,并且认为英主有神明保佑,便稍加礼仪相待了。(图六 清代玉蛇)
在人类的早期文化中,无论是神话、民俗纪事的岩画、祭坛石刻,或者各类材质的器物上,均留下了许多蛇文化的痕印。无论在我国中原以及少数民族区域,还是在中亚、西亚、北非、西欧、或是北美、中东等境外,都存在着扑朔迷离的褒贬不一的蛇文化,一度曾弥漫全球。但是,在我国蛇成为被憎恶和惩罚的对象,究竟为何时?据说是商的先人成汤,在阳山遇见怪蛇,招致五年大旱,民不聊生,逼得成汤剪发箍手,欲自焚于桑林以祈天降甘霖时才开始的。
远古时代,龙蛇之类属于阴水之物,尽管被人想象为具有独立升天和潜渊的异常功能,但毕竟挡不住现实生活中,蛇给人憎恶的感觉。尤其不解的是(图八)中国海关关徽图案上有一条令人弯曲怪嗔的蛇,它和金钥匙、商神杖交叉形成图案,令不少人有点费解。其实,在希腊,“蛇徽”被作为医学标记,它源于古希腊传说中医神阿斯扣雷波的故事。相传他经常手持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因此希腊是蛇徽的发源地,它应源于蛇的崇拜。从古到今,蛇徽遍布希腊各地。到了近代,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会徽,都用蛇徽作为自己的医学标志。50年代前中国中华医学会的会徽上也有蛇徽。1948年4月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封面就是一个赫然醒目的蛇徽。直到今天,蛇在中西方仍是医务工作者的标记。目前我国不少医科学校的校徽上有蛇的形象,红十字会的献血车上的标志也是蛇徽,便都是缘于此。而商神手杖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商人的庇护神--赫尔墨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与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宙斯传旨者和信使的手持之物。赫尔墨斯一直以来被西方认为是行路者的保护神,是商人的庇护神。(图六 摩西的蛇杖)
另外,基督教的一个著名典故,《圣经·民数记》21章中:“以色列人被毒蛇侵害,上帝便命令摩西“制造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后来耶稣在传道时引用了这一典故,并预言自己要如这条铜蛇一样被挂在木头上,作为救赎的暗示(《约翰福音》3:14)。于是在基督教兴起之后,“杖上盘蛇”的标记就在西方成为了获得救护的含义。在同世纪的中国,将龟蛇合体称为“玄武”,作为护卫神,锁众鬼于酆都大洞于足下,玉帝赐号为玄天上帝。所以在几千年前,“玄武”也有了救赎之意。同期的佛典《蚁喻经》:“蛇者即是无明”,无明就是一切烦恼。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单一的蛇则为烦恼,而一旦有了合体,则成了救赎的工具。
春秋时期,晋国出过一件蛇与鹰的合雕器,也同样具有救赎的功能。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一件鹰蛇玉剑璏 ,长52cm,宽42cm,厚31cm,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料呈青褐色,质地上乘。没有沁染的地方呈现半透明,有的地方土蚀厉害透光性差了点。玉剑璏呈扁长方形,是作为剑鞘末的佩剑装饰品。此器主体为一鹰侧展翅,翅翼雕琢隐起的五条并列的弦纹,利爪前伸,尾部向上翘起,作降卧状踏住一蛇尾。蛇身遍雕阴线鳞纹,并向上蜷曲旋转。蛇身沿鹰胸前体攀向左前颈方,出鹰翼后端与鹰头相交。蛇首雕椭圆形的眼睛,鹰嘴与蛇口相吻合。利用嘴端悄色将两动物头部化为一体。此器构图极为精妙,雕琢工艺也非常精湛,是春秋时期玉剑饰中难得一见的珍品。(图七)遗憾的是这个鹰蛇玉剑饰,在一些专家写的书里却被说成是鹅与蛇龙鱼的合形特征。
有相传古印第安阿兹台克人,受自己信奉的战神启示,只要古印第安阿兹台克人看到一只鹰叼着一条蛇,站在一棵仙人掌上时,他们就可以在那里得到战神的庇佑,在那里定居和创业。研究者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约2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殷商时期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像这种鹰蛇图案的玉器作品,在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艺术收藏品中也有一件;此外,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了一件战国中晚期攫蛇铜鹰方座,座上浮雕一鹰双爪紧紧攫住一条蛇。可见这些中国古艺术品鹰蛇合体纹样,远比8世纪才开始传说的墨西哥城是战神鹰捕蛇的传说要早得多,也比6世纪的伊索寓言也早。由此可见,鹰蛇合形象生图案并不是舶来品,此件鹰蛇玉剑饰可以为历史上是否存在“殷人航渡三千年”的文化,作出实物见证。也可以大胆的推测,殷商文明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可能是同祖源的分支文明。
蛇成了救赎的工具,这在《山海经》共有九处神话。这些神话皆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等人祖图腾分不开。在《山海经》中所涉及的巫女、巫婆、巫医、祭坛所用的蛇,以及在祭祀的贡奉与巫觋的萨满教活动的关系,蛇作为工具,都显得十分密切重要。《山海经》提及的山川、诸神在巫觋的眼中,都是对萨满教的一种神灵祭祀的体现。语言学家对阿尔泰语系中,笃信萨满教的诸多民族,其中包括中国,均借萨满请神的巫觋灵魂的附体,借身上的玉佩饰与神灵的交媾,来完成与诸神、诸山川、诸方位地神怪的三位一体结合。因此十二生肖的蛇,远比其他生肖来的国际些,涉及到的少数民族和境外民族的神话故事更多些。十二生肖的蛇,原始功用是驱魔避邪,也是萨满教最主要的功效之一。因此悬挂蛇图腾的始祖画像,是显示先祖之神威,祈求诸神的庇佑使灵魂安然升腾与安息的同时,也使活人不受邪魔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