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普顿罗兹海战



1862年3月8日,南方的铁甲舰“弗吉尼亚”(CSSVirginia)在“汉普顿罗兹”海域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战斗,给联邦海军带来了巨大压力。这场战斗激励了南方建立更多的铁甲舰,希望这些舰艇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联邦海军的封锁,这种封锁严重影响了南方的出口并阻碍了欧洲武器的供应。

南方的防御战略、力量对比以及东海岸的地理特点,使得南方必须为每个港口单独组织和规划防御。通常情况下,这些防御工事是在河岸上建造的,目的是不让北方军舰深入或试图突破封锁。然而,这种战略注定会失败,因为北方军队能够逐个击破南方的防线。



在北卡罗来纳州(南方的一个州),阿尔贝马尔湾对于内河航运至关重要,这个湾区与大海之间由沙洲隔开。

北方军队在1862年2月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占领了进入湾区的罗阿诺克岛。

1862年4月16日,随着铁甲舰竞赛的开始,南方海军部与19岁的南方海军中尉吉尔伯特·艾略特(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伊丽莎白市)签订协议,决定建设一些小型铁甲炮舰来保护该州的沿海水域。由于小型舰艇在浅水区更为实用,因此认为这些小舰艇会更有价值。

南方在北卡罗来纳州没有现成的造船厂,因此艾略特开始在罗阿诺克河上游的爱德华兹渡口(靠近今天的斯科特兰德内克)建设一座造船厂。这里的浅水区使北方的炮舰无法进入,位置也相对安全。

艾略特和富裕种植园主皮特·史密特分工合作,艾略特负责指挥建设工作,而史密特则担任项目的总监。

到了1863年1月,造船厂开始建造第一艘船,并命名为“阿尔伯马尔”号(CSS Albemarle),该名称源自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海湾,该海湾以乔治·蒙克(第一个阿尔伯马尔公爵、卡罗来纳州的第一任总督之一)命名。

铁甲舰的设计图由艾略特绘制,技术计算和项目规划由南方海军的总设计师约翰·L·波特负责。艾略特的未来指挥官詹姆斯·沃莱斯·库克也监督了船只的建设。

由于缺乏材料、经验丰富的工人和制造设备,造船进展缓慢。铁甲舰的装甲使用了大量的废铁,艾略特四处收购州内的铁器,甚至不得不征用农民的铁制物品。当地的铁匠铺负责制造金属部件。

因此,这艘舰艇的建造持续了约一年。

驻扎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联邦海军官员得知了铁甲舰的建设,并多次建议联合军队发起一次行动摧毁正在建造中的舰艇。然而,军队指挥部因力量不足而拒绝了这一提议。

“阿尔伯马尔”号的建造



南方海军在1862年10月17日与托马斯·霍华德和埃莱贾·埃利斯的造船公司签订了另一份合同,继续建造“阿尔伯马尔”号(CSS Albemarle)相同设计的铁甲舰。同月,造船工作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为怀特霍尔(现为七泉)的村庄旁的诺伊斯河岸开始。

这艘铁甲舰取名为“纽斯”号(CSS Neuse),以附近的河流命名。从结构上来看,它与“阿尔伯马尔”号(CSS Albemarle)几乎没有区别,唯一的不同是它在八面体的装甲炮楼上增加了四个炮口(共十个炮口)。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缺少装甲甲板,但这并非设计上的创新,而是由于南方铁材极度匮乏所致。此外,南方的供应优先保障军队,海军则按剩余物资分配。因此,甲板的铁片被转移到了炮楼上。这种做法之后会在南方其他铁甲舰上出现,尤其是没有装甲甲板的舰艇,但“纽斯”号(CSS Neuse)是第一艘采取这种措施以便完成舰艇建造的。

该舰于1863年11月下水,但装备和配件的安装还需要额外的时间。直到1864年4月,该舰才准备好投入服役。











“阿尔伯马尔”号 CSS Albemarle

建造地点:爱德华兹渡口,靠近现代的斯科特兰德内克,北卡罗来纳州

订购日期:1862年4月16日

开工日期:1863年1月

完工日期:1864年4月17日

沉没日期:1864年10月27日,因触雷而沉没,随后被敌人捕获并打捞起来,最后出售

基本数据:排水量:376吨(标准)、长度:48米(最大)、宽度:10.8米、吃水深度:2.7米

装甲:铁路轨道锻造的铁装甲、船体装甲:50毫米、炮楼装甲:100毫米(由两层50毫米铁板构成)、 指挥塔装甲:100毫米(由两层50毫米铁板构成)、炮楼和指挥塔的装甲倾斜角度为60度(相对于垂直方向)

动力系统:两台直接驱动的工业蒸汽机;原本用于锯木厂,功率为200马力、驱动方式:2个螺旋桨、最大航速:4节、航程:120英里、乘员:150人

武器:2门163毫米布“勒希林转膛炮”(Röchling’s Rotating Chamber Gun)(带双环)、船首装有撞角。



“纽斯”号(CSS Neuse)

建造地点:霍华德与埃利斯公司,基斯顿,北卡罗来纳州

下水日期:1863年11月

完工日期:1864年4月

烧毁日期:1865年3月(为了防止被敌人夺取)

船体被打捞并展出:基斯顿,北卡罗来纳州

基本数据:长度:46米(152英尺)、宽度:10米(34英尺)、吃水深度:2.7米(9英尺)

武器:2门160毫米(6.4英寸)“勒希林转膛炮”

“阿尔伯马尔”号的设计与特点

阿尔伯马尔”号具有南方铁甲舰的经典设计:低船舷和中部装甲炮楼。其显著的特点是八角形的炮楼设计,这使得舰只的射击角度大大增加。这是南方海军的第一个小型铁甲舰撞角舰,它代表了第一波大型多炮铁甲舰的替代品。由于南方海军的作战地点通常是在河流上游或入海口,小型舰艇结合较浅的吃水深度显得更加合理,而南方海军也缺乏建造巨型舰艇的能力。因此,撞角舰的设计也很符合实际需求,因为在河流战斗中,追击火力至关重要。

“阿尔伯马尔”号的船体是木质的,排水量仅为376吨,长度48米,宽度10.8米,吃水深度约为2.7米。

动力系统的不足也是南方铁甲舰的普遍问题。“阿尔伯马尔”号的蒸汽机取自邻近的锯木厂,配备了两台水平单缸蒸汽机,每台功率为200马力,驱动两个螺旋桨,使舰只的最高航速仅为4节。在试航时,这艘铁甲舰的速度相当慢,甚至倒退时比前进更快。

装甲方面“阿尔伯马尔”号的装甲与其他南方铁甲舰类似,采用了废旧的铁路轨道。这些铁路轨道经过人工锻造并压制成铁板,两个层次的铁板构成了100毫米厚的装甲。然而,由于手工锻造的强度不足,炮楼墙体在设计时为了增强抗炮火能力,采用了30至35度的倾斜角。炮楼本身则采用了橡木框架结构。

装甲由铁路轨道制成。样品从密西西比河底部打捞上来。轨道之间的灰色物质是积累的淤泥。



武器配置:

这艘铁甲舰装备了两门6.4英寸(160毫米)“勒希林”前装旋转膛炮(类似于帕罗特炮)。每门炮和两个加固环的重量超过12,000磅(5,400千克),配有旋转炮架和其他附件。每门炮分别安装在舰船的前部和后部,位于舰船的直径平面上。每门炮的射击角度为180度。每门炮都有三个炮口,因此可以进行侧向双炮齐射。炮口被六个外部重型铁质炮门全方位保护。

弹药配置:

弹药包括穿甲弹(钝头的长型锻造铁“螺栓”)、破片弹和用于对抗步兵的散弹。

主要武器:

“阿尔伯马尔”号的主要武器是一个大型铸铁撞角,撞击部分呈斧头状,旨在击穿敌舰的船体。

纽斯号的设计差异:

“阿尔伯马尔”号相比,“纽斯”号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增加到十个炮口,比原先的六个更有利于火力机动;二是没有装甲甲板,这由于铁材短缺所致。船体长158英尺(48.2米),宽34英尺(10.4米),主要由当地的松木建造,船体下方用大约4英寸(102毫米)厚的橡木做底板,以便支撑4英寸厚的锻铁装甲。



CSS “阿尔伯马尔”号与“纽斯”号









“阿尔伯马尔”号于1864年4月17日加入了南方联盟海军,指挥官为詹姆斯·W·库克。这个期待已久的铁甲舰当天便投入战斗,目的是突破联邦舰队在罗阿诺克河口的封锁,并清除河流中的敌人,为南方联盟将军罗伯特·F·霍克进攻普利茅斯及其防御工事的行动做好准备。

詹姆斯·沃莱斯·库克(1812年8月23日—1869年6月21日)



铁甲舰在距离城市三英里的地方停泊,并派遣了由领航员约翰·洛克和两名水手组成的小艇前去测量航道。结果发现,穿过南方联盟设立的障碍物的通道水深为十英尺。南方联盟在河中设置的障碍物被铁甲舰轻松突破,在大浪中航行。联邦军队在沃伦斯-内克堡和博伊尔斯-米尔堡的炮火攻击也没有成功,铁甲舰的装甲完好无损。

USS Southfield(南田号)、USS Miami(迈阿密号) 与 CSS Albemarle(阿尔比马尔号)的战役(1864年4月19日)



背景与战术部署

1864年4月19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邦联铁甲舰CSS Albemarle(阿尔伯马尔号)试图突破北方联邦(北军)对北卡罗来纳州罗阿诺克河(Roanoke River)的封锁。为拦截这艘威胁巨大的装甲舰,北军派出两艘750吨级明轮蒸汽炮舰组成编队:

  • USS Miami(迈阿密号)
  • 1门80磅帕罗特线膛炮(Parrott Rifle)
  • 1门229毫米达尔格伦滑膛炮(Dahlgren Smoothbore)
  • 4门24磅轻型火炮
  • USS Southfield(南田号)
  • 1门100磅帕罗特线膛炮
  • 3门200毫米达尔格伦滑膛炮

北军战术
两舰通过缆绳、铁链和备用桅杆并联固定,形成一道“浮动屏障”,计划从左右夹击阿尔伯马尔号,迫使其陷入以下困境:

  1. 接舷战:北军士兵登舰俘虏;
  2. 近距离炮击:利用大口径火炮击穿敌方装甲。

战斗经过

第一阶段:误判与突袭

  1. 邦联指挥官的反应
    阿尔伯马尔号指挥官库克中校(Commander James W. Cooke)误判北军舰队的并排机动为撞击战术,紧急向右转舵规避,导致舰体几乎在南岸浅滩搁浅。
  2. 北军的突袭失败
    北军炮舰以全速冲向阿尔伯马尔号,但因航向偏差从其侧翼掠过。库克抓住时机调转船头,以舰艏撞角(Ram)猛击南田号左舷,撕开一道巨大裂口。

第二阶段:沉没与脱困

  1. 南田号的悲剧
  2. 南田号迅速进水下沉,但阿尔伯马尔号的撞角卡入其船体,两舰因物理连接一同向河底沉没。
  3. 阿尔伯马尔号引擎功率不足,无法挣脱,舰员陷入绝望。
  4. 戏剧性转折
    南田号最终沉至河底并侧翻,撞角因船体倾斜意外松脱,阿尔伯马尔号侥幸脱险。

第三阶段:北军的灾难性反击

  1. 迈阿密号的致命失误
  2. 迈阿密号指挥官查尔斯·W·弗拉瑟准将(Commodore Charles W. Flusser)在极近距离(约30米)下令发射229毫米达尔格伦炮。
  3. 炮弹击中阿尔伯马尔号倾斜装甲炮座(Casemate)后反弹,落回迈阿密号甲板爆炸,弗拉瑟当场阵亡。
  4. 接舷战失败
  5. 北军士兵试图登舰夺取阿尔伯马尔号,但遭邦联水兵步枪齐射压制,被迫撤退。
  6. 迈阿密号失去指挥,最终撤回阿尔伯马尔湾(Albemarle Sound)。

战役结果与影响

南方邦联的战略胜利

  1. 控制罗阿诺克河
    阿尔伯马尔号幸存并取得制河权,切断了北军水上补给线。
  2. 攻占普利茅斯(1864年4月20日)
  3. 邦联陆军在阿尔伯马尔号炮火支援下,攻陷北卡罗来纳州普利茅斯市及要塞,俘虏2,000名北军士兵。
  4. 阿尔伯马尔号持续炮击北军后方阵地,掩护部队渡河并运输预备队。



“阿尔伯马尔”号撞击击沉“萨乌斯菲尔德”号



阿尔伯马尔湾海战(1864年5月5日)



背景与参战方

1864年5月5日,南方邦联铁甲舰CSS Albemarle(阿尔伯马尔号)与炮舰CSS Bombshell(炸弹壳号)护航运输船CSS Cotton Plant(棉花厂号)沿北卡罗来纳州罗阿诺克河(Roanoke River)南下,试图向普利茅斯(Plymouth)增援部队。
在河口处,北军集结了由8艘战舰组成的封锁舰队,包括:

  • USS Miami(迈阿密号):曾参与4月19日战斗,配备杆雷(接触式水雷);
  • USS Mattabesett(马塔贝塞特号)USS Sassacus(萨萨库斯号)USS Wyalusing(怀亚卢辛号):均为1,200吨级明轮蒸汽炮舰,火力强劲;
  • 其余4艘辅助舰艇。
    北军总火力:超过60门火炮,重点依赖迈阿密号的杆雷战术。

战斗经过

第一阶段:阿尔伯马尔号先发制人

  1. 首轮炮击
    阿尔伯马尔号率先开火,数分钟内命中马塔贝塞特号两弹,击伤其1门100磅炮炮组(6人受伤)。
  2. 撞击尝试失败
    阿尔伯马尔号试图撞击北军战舰,但因航速差距未能命中目标。

第二阶段:北军的围攻与困境

  1. 群狼战术
    北军8舰如“猎犬围熊”般包抄阿尔伯马尔号,从四面倾泻炮弹:
  2. 阿尔伯马尔号的烟囱被击穿成筛孔;
  3. 装甲多处凹陷或破裂;
  4. 尾炮遭弹片损毁。
    但铁甲舰仍保持浮航能力,而护航的邦联炮舰炸弹壳号迅速丧失战斗力并投降。
  5. 萨萨库斯号的惨烈冲锋
  6. 指挥官弗朗西斯·阿斯伯里·罗中校(Lt. Cmdr. Francis Asbury Roe)率萨萨库斯号从370米外全速撞击阿尔伯马尔号,仅自损舰艏,未对敌舰造成实质性伤害。
  7. 邦联水兵趁势抵近发射两枚炮弹,一枚击穿萨萨库斯号锅炉,蒸汽泄漏导致13人严重烫伤,舰体被迫脱离战斗。
  8. 迈阿密号的杆雷战术失败
  9. 迈阿密号试图用杆雷攻击阿尔伯马尔号,并抛掷缆绳缠阻其螺旋桨,但均未成功。

第三阶段:阿尔伯马尔号撤退

激战三小时后,阿尔伯马尔号虽伤痕累累(烟囱倒塌、尾炮损毁、部分装甲板脱落),仍成功撤回普利茅斯。北军累计发射557枚炮弹,却未能击沉这艘“不沉铁甲舰”。

技术细节与伤亡对比

舰船

CSS Albemarle

北军舰队(合计)

类型

铁甲舰(102毫米倾斜装甲)

木壳明轮炮舰(无装甲)

主武器

2门178毫米滑膛炮

60+门火炮(含杆雷)

损伤

烟囱损毁、尾炮失灵、装甲局部破裂

萨萨库斯号锅炉爆炸,多舰轻伤

伤亡

轻微

至少19人受伤(萨萨库斯号13人 + 马塔贝塞特号6人)

这场战斗被称为阿尔伯马尔海湾之战,或“木与铁的对决”。





根据历史记录与图像描述,1864年5月5日阿尔伯马尔湾海战中,参战舰船从左至右排列如下:

  1. USS Commodore Hull(科莫多尔·赫尔号):北军木壳明轮炮舰,装备中型火炮。
  2. USS Wyalusing(怀亚卢辛号):北军1,200吨级明轮炮舰,配备多门达尔格伦滑膛炮。
  3. USS Sassacus(萨萨库斯号):北军主力炮舰,以撞击战术闻名。
  4. CSS Albemarle(阿尔伯马尔号):邦联铁甲舰,倾斜装甲防护,主武器为2门178毫米滑膛炮。
  5. USS Mattabesett(马塔贝塞特号):北军重型炮舰,火力配置与怀亚卢辛号相似。



核心战斗场景:萨萨库斯号撞击阿尔伯马尔号







南方邦联铁甲舰“阿尔伯马尔”号的存在持续威胁北军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阵地,但由于其他战区的激烈战斗,美国海军司令部无法调遣装甲舰摧毁它。“阿尔伯马尔”号在1864年夏季成功控制了罗阿诺克河及通往普利茅斯的航道。联邦海军司令部迫切寻求其他方法消灭这艘棘手的装甲舰。


5月26日深夜,威廉·怀亚卢辛号C·鲍德温中尉带领四名志愿者沿罗阿诺克河上游潜入,计划向下游释放浮雷攻击“阿尔伯马尔”号的锚地,但被邦联守军发现并遭火力拦截,鲍德温小队被迫隐蔽撤回。

威廉·贝克尔·卡辛中尉



最终,威廉·B·库欣中尉的提案获得批准。他获准准备两艘蒸汽艇,使用杆雷发起攻击。库欣在纽约找到并购买了两艘原为海关建造的30英尺(9.1米)缉私艇(据记载实际长度为45至47英尺/14米)。每艘艇安装了一门12磅达尔格伦榴弹炮和一根14英尺(4.3米)的杆雷支架。

在从纽约前往诺福克的航程中,一艘艇沉没,另一艘载有七名官兵的艇安全抵达罗阿诺克河口,并加装了拉索引爆式水雷——拔出保险销后,铅球下落撞击底火,引燃下层火药舱引发爆炸。







1864年10月27日至28日夜间,威廉·库欣中尉率领两艘小艇沿罗阿诺克河上溯执行绝密任务。第二艘小艇(原属联邦炮舰“怀亚卢辛号”)的任务本是牵制邦联军在沉没的USS“南田号”残骸处布设的巡逻队,但两艘小艇借助夜色掩护成功绕过警戒线。库欣当机立断,集结全部22名突击队员直扑邦联铁甲舰“阿尔伯马尔号”锚地。
临近船坞时,守军察觉异动,霎时间铁甲舰甲板与河岸阵地枪焰迸发,密集的步枪子弹如雨点般砸向小艇。更棘手的是,邦联军为防护舰体,在吃水线外围设置了由浮木扎成的防冲撞屏障。然而这些浸泡数月的原木表面早已覆满滑腻藻类,库欣的小艇竟顺势滑过障碍。突击队将安装于14英尺长杆前端的触发式水雷顶住铁甲舰右舷,库欣猛拉引信引爆——千钧一发之际,邦联炮手已将舰艏巨炮对准小艇,爆炸冲击波虽震歪炮管,炮弹仍以近乎零距离轰入小艇残骸。











爆炸气浪将全体队员抛入刺骨河水中。库欣果断褪去厚重军服,泅渡至东岸后潜伏于沼泽芦苇丛中直至破晓。次日清晨,他盗取民船顺流而下,徒手划桨12小时返回联邦防线,由此晋升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其麾下仅1人幸存,2人溺亡,11名队员(部分史料记载为19人)被俘。


水雷在“阿尔伯马尔号”水线下方撕开一道“足以容纳马车通行”的巨型裂口,舰体瞬即沉入六英尺深的河床淤泥,但诡异的是其倾斜装甲炮塔竟未进水,邦联巨型战旗依旧高悬于露在水面的炮塔顶端,随波摇曳。这一超现实场景成为南北战争海军史中最具戏剧性的画面——铁甲巨兽虽沉,却以不屈姿态宣告着邦联最后的倔强。



CSS Albemarle(阿尔伯马尔号)沉没后的历史

指挥官亚历山大·F·沃利(Alexander F. Warley,履新仅一月)在军舰沉没后,下令拆除舰上火炮与弹药,用于普利茅斯城防,并回收部分稀缺装甲板。阿尔伯马尔号的覆灭使北军重夺阿尔伯马尔湾与罗阿诺克河控制权。1864年10月29日,北军炮舰舰队突破河道障碍,攻陷普利茅斯,驱逐邦联守军。



沉没于浅水的阿尔伯马尔号随城陷落为北军战利品。北军将其打捞并草草修补破洞,原计划将其改造为浮动装甲炮台以防邦联反扑,但终未派上用场。



阿尔伯玛尔号在诺福克;砲塔装甲被拆除



战后命运

  • 1865年4月27日,联邦炮舰USS Ceres(美利坚号将阿尔伯马尔号拖至诺福克船厂全面维修(此时内战已结束近半年),修复工程于1865年8月14日完成。
  • 两周后,该舰转入预备役,最终于1867年10月15日由J.N. 伦纳德公司(J.N. Leonard and Company)在公开拍卖中购得。

战利奖金

  • 1865年8月28日,华盛顿战利品法庭裁定,库欣中校及其突击队因击沉阿尔伯马尔号获77,298.70美元奖金(扣除2,645.30美元费用),这在当时堪称巨额。



(CSS Albemarle)阿尔伯玛尔号与联邦炮舰,1864年



舰船遗影
现存照片显示,停泊于诺福克的阿尔伯马尔号已拆除炮塔装甲,仅余骨架,成为内战海军技术变革的沉默见证。

CSS Neuse(纽斯号)是邦联建造的同型铁甲舰中的第二艘,于1864年4月编入由指挥官R·F·平克尼(R.F. Pinckney)率领的北卡罗来纳州内河防御舰队。该舰甫一服役便因船员全由毫无航海经验的邦联陆军士兵组成,在金斯顿附近搁浅,历时一个月才脱困。此后,纽斯号长期驻守金斯顿河段,充当浮动装甲炮台,因船员经验匮乏且缺乏陆军在巡逻区外的火炮支援,始终未敢远航作战。


1865年3月,北军围攻金斯顿,为免战舰落入北军少将约翰·M·肖菲尔德(John M. Schofield)麾下部队之手,邦联船员在舰艏堆砌炸药,并于舰体中部及舰尾引燃火堆。火势蔓延后触发舰艏爆炸,船体烧至水线以下,最终沉入浅水泥滩。战后,舰上火炮、炮架、铁锚、撞角、装甲板、双螺旋桨及蒸汽动力装置等核心部件被打捞回收,其余残骸(包括未爆弹药)则留于河底。1963年,即近百年后,沉船残骸整体出水,清理出约15,000件文物并详细编目。舰体曾暂存于金斯顿河畔的“卡兹维尔州长纪念园”,2013年起迁至市中心恒温博物馆永久展出,成为全球仅有的四艘打捞修复并展出的内战铁甲舰之一(另三艘为CSS Muscogee/CSS Jackson、USS Monitor及USS Cairo)。


全尺寸复制品CSS Neuse II由金斯顿活动家兼商人泰德·桑普尔(Ted Sample)发起、埃尔顿·斯坦普福德(Elton Stampleford)主导建造,2002至2009年间由志愿者团队手工打造,完整还原舰体结构与内部细节,现陈列于金斯顿独立展区,是唯一存世的邦联铁甲舰复制体,并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场所名录。



CSS《纽斯》号II复制品,位于金斯顿,北卡罗来纳州。



CSS《纽斯》号船体下部。



CSS《纽斯》号模型

















CSS Albemarle(阿尔伯马尔号)的现存文物与复制品
现存文物:该舰一门6.4英寸(160毫米)双膛线布鲁克线膛炮保存至今,陈列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的美国舰队司令部总部;其烟囱藏于北卡罗来纳州伊丽莎白市阿尔伯马尔博物馆;船钟则展示于北卡罗来纳州普利茅斯市港口博物馆





2002年,一群爱好者为普利茅斯海军博物馆建造了一个63英尺(19米)长的船只复制品,比例为3/8。这艘复制船自2002年4月起停泊在普利茅斯港博物馆附近的锚地。复制船具备独立驱动系统,可以在河上航行。新建的CSS《阿尔伯马尔》号参加了每年举行的与内战相关的表演活动。



2003年拍摄的CSS《阿尔伯马尔》号复制品





《CSS 阿尔伯马尔》号在美国内战海军博物馆的展览

这艘小巧不起眼的舰艇,尽管技术参数非常简单,却成为了南方邦联最有效的战舰之一。它在半年内为南方军队提供了成功的支持,并控制了罗阿诺克河,直到它的沉没。随着这艘铁甲舰的消失,南方的胜利也随之终结。

舰船的简单性能、特定的战区环境、能干的指挥官和经验丰富的船员的结合,恰好迎合了当时的需求。

即使是手工制造,它仍成功地应对了北方木质舰队的挑战。实际上,它的八角形炮座也在这场战争中找到了很好的用途,即使在完全被包围的情况下,舰船也能轻松进行火力机动。

似乎,它与隐形战舰很近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