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即数九中的第六个九天,在传统文化中,“六九”是数九寒天中的一个阶段。每年的“数九”,从冬至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 “六九”指的是第六个九天(冬至后的第 46 天至第 54 天)。
数九歌中提到,“五九六九, 沿河看柳”,进入“六九”以后,气温开始回升,柳树等植物开始发芽,万物复苏,春意盎然。
民间关于进入六九当天的天气表现,流传着一些农谚,其中,“不怕六九晴,就怕六九淋”,一些朋友比较好奇。
从字面意思解释,不害怕六九当天是晴天,就害怕六九当天是雨天。“晴”指的是晴天,“淋”指的是雨天。
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说?下雨不好吗?有啥预兆?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些问题。
“六九满天星,人马得安宁”
这句农谚的意思很好理解,先说“六九满天星”,这里的“六九”指的是数九寒天中的第六个九天,而“满天星”则形容的是夜晚天空中星星繁多的景象。在农历的正月中下旬,即六九时期,如果天气晴朗,夜空中的星星就会显得格外明亮和繁多。
再说“人马得安宁” ,人和马都能得到安宁、安稳的状态,这里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以人和马代表生活中的各种元素,意味着一切都顺遂、平和,没有什么大的灾祸或困扰。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分析,如果六九时期天气晴朗,那么当年的农业生产可能会比较顺利,粮食丰收的可能性较大。 “人马得安宁”也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的丰收和稳定。
所以,单从这句农谚所表达的意思来说,六九当天晴天是好事,人们不害怕六九是晴天,反而还希望是晴天。
“六九见日头,九九天不寒;六九雨淋头,九九寒不休”
这两句农谚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如果六九当天是晴天,那么到了九九时,天气温度将变得暖和,不会出现寒冷(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倒春寒)。
相反,如果六九当天下雨了,那么到了九九时,天气将出现寒冷,温度较低,也就是形成了大家常说的倒春寒。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分析,先说冬小麦,九九的时间在3月上中旬,此时正是多地冬小麦返青拔节的时间,麦苗开始恢复生长,抗寒能力有所下降。
如果此时遇到倒春寒,会冻伤小麦的叶片和叶鞘,使叶片出现发黄、干枯的现象,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进而阻碍麦苗的正常生长和分蘖,导致有效分蘖数减少,最终影响小麦的成穗率。
另外,倒春寒还会影响小麦茎秆的生长,使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降低。也会导致后续小麦的幼穗发育受阻,出现畸形穗、半截穗等现象,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倒春寒还可能导致小麦花粉败育,影响授粉受精过程,造成空粒、瘪粒增多。
因此,单从这句农谚所表达的意思来说,大家希望六九是晴天,不希望是雨天。毕竟,以前的时候,如果农作物产量低或者绝收,或将面临着饿肚子,也就感到害怕了。
“日照六九头,五谷皆丰收”
这句农谚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进入六九时,天气晴朗,那么当年或将会迎来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上面已经提到,如果不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对冬小麦等越冬作物而言,六九头日照充足,能加速其返青和分蘖,增加有效穗数。
而对于春播作物来话说,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可使种子发芽快、出苗齐,幼苗生长健壮。比如棉花、玉米等春播作物,在良好光照和温度下,能更好地进行生长发育,为后期开花结果创造有利条件。
“六九雨绵绵,伏里火烧天”
这句农谚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进入六九时阴雨不断(也就是雨天),那么到了当年三伏天时,就会出现炎热干旱的天气。“火烧天”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炎热的程度。
从气候的角度来说,六九是冬季向春季过渡的阶段,如果出现降雨天气,或表明了冷空气势力仍较强,与逐渐增强的暖湿气流频繁交汇,影响大气环流的稳定性。到了三伏天,大气环流形势可能会发生改变,暖空气势力占据绝对优势,冷空气活动减弱,就容易出现非常炎热的天气。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在三伏天期间,如果温度特别高,容易出现干旱,田间的农作物容易出现缺水萎蔫、生长缓慢、甚至减产等情况。
比如,三伏天期间,玉米在拔节至抽雄期需要充足水分,干旱会影响玉米的雄穗分化和雌穗发育。得不到缓解的话,玉米就会出现缺粒、秃尖,甚至有穗无粒,或者无穗无粒等情况。
看到这,结合上述农谚,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进入六九时,当天是晴天,或预示后续天气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好事。
相反,如果当天下雨了,或预示后续天气不太好,给田间生长的农作物提出了挑战,容易造成减产,是不好的事。
而以前多数家庭都是靠种地为生,产量的高低,直接关乎着肚子的温饱。所以,就有了“不怕六九晴,就怕六九淋”的说法。
今天就是六九了,我们这里是晴天,你们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