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开栏语
当寒冬渐退,北半球的泥土中开始萌动一种不可遏制的生机,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着“春”字的节气——“立春”就来了。“立春”通常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标志着新的一年新的春天之始。
2025乙巳蛇年,我们迎来了首个“非遗版”春节,中国春节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代气象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与节气,都具有跨越时间的文化生命力。即日起,封面新闻将推出“节气拾遗”专栏,让您感受二十四节气中的“非遗时光”。
早春的麦田(张杰拍摄于河南驻马店)
2025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22时10分,迎来新的一年立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1933年,散文大家朱自清在散文《春》中这样感叹早春的魅力。92年后的立春之日,当第一缕春风拂上脸上,再读这段文字,依然如此生动、鲜活,深深惊叹古人编创历法的伟大智慧。
这个时间点,不仅是天文历法上的精确定位,更是一个古老农耕民族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认知。
节气流转中的天地密码
在距今三千余年的周代,先民们已用圭表测影之法确定四时八节。《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古人通过观察日影长短变化,精确计算出太阳运行轨迹,将黄道划分为二十四等分,形成指导农事的节气体系。立春作为岁首,承载着古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哲学智慧。
“立春”与“春节”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立春代表生机勃发,草木萌动,自然界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古人将其视为“岁始”,寓意辞旧迎新,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多以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辛亥革命之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物候变化中藏着自然的密语:东风解冻时,北国屋檐下的冰棱开始滴落晶莹;蛰虫始振日,土壤深处传来细微的颤动;待至鱼陟负冰,河面碎冰下已有游弋的暗影。这些微妙变化构成了一套精密的自然历法,比任何钟表都更贴近大地的脉动。
早春的麦田与夕阳(张杰拍摄于河南驻马店)
中国农耕文明与文化智慧的缩影
立春不只是作为自然时序的转折点,更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文化智慧的缩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在传统文化中,春与“生”紧密关联,象征成长、希望和活力,鼓励人们在此时制定计划、开启新目标。有着漫长农业时代的华夏子民,以立春为一年农耕活动的开端,农民据此安排春耕备耕,如整地、选种等,故有“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的农谚。
“立春”节气在民间习称“打春”。立春为何又叫打春?这与一种岁事活动“鞭春牛”有直接关系。“鞭春牛”,俗称“打春牛”,简称“鞭春”“鞭牛”“打春”。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
大文豪苏轼曾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写到:“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余世相摄于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这一古老民俗起源于周代,至汉代已相当流行,到宋代,鞭春牛风俗传播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打春牛之风日益活跃,由宫廷、官署而遍及乡里。大文豪苏轼曾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写到:“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明代《明会典》中还明确规定了《有司鞭春仪》,清代鞭春牛活动蔚然成风。当地方官挥鞭击碎泥牛,散落的谷物被农人争相拾取,这不是简单的祈福,而是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殷切期盼。
2021年5月24日,作为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民俗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早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乡县衙“打春牛”就为“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河南省南阳内乡县衙现存有清代嘉庆年间制作的石质“迎春池”“皮鞭”等文物,同治八年《内乡通考》有“打春牛”相关文字记载。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岁月荡涤,“打春牛”在内乡民间依然持续至今。如今,内乡打春牛习俗已经成为当地民众广泛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而且,围绕打春牛习俗,当地流传有众多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诗词歌赋等,深具文学、艺术价值。
如今,各地仍有鞭春牛的民俗体验。据悉,2月3日,“钟鼓迎春”立春鞭春牛民俗体验活动在北京钟鼓楼隆重举办。在“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三阳开泰……十打十全十美。”迎接春天的到来。
调整身心“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立春,时值季节交替,乍暖还寒,也是身体免疫力相对薄弱的节点。按照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人借此修身养性,倡导仁爱、宽容之心。立春提醒人们敬畏自然、调理身心,以健壮的状态踏上新的征程。谨防寒气趁虚而入,“春捂秋冻”的智慧记在心间。更重要是鼓舞起内心的力量。
自古文人热衷歌颂春天。唐代诗人杨巨源这样咏唱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杜甫笔下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将立春食俗化作纸上烟霞;苏轼“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在简朴春食中参透人生真味。当代作家林清玄在散文中写道,“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时代渐行渐远。但即使身处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也能捕捉住第一缕春光。立春早已超越农耕时序的范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提醒着被暖气与空调模糊了季节感知的现代人。只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在钢筋森林里,依然可以感应到远处冰河开裂的轻响,感受生命自然起伏的韵律。
《立春》电影剧照
去户外走走吧。田埂上的一缕春风,道旁的一枝迎春花,都在传递着春天的消息。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里,蒋雯丽扮演的县城文艺青年王彩玲,梦想与内心与春风一起苏醒,她满脸憧憬地说:“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
《最好的时光》电影剧照
在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最好的时光》中,张震与舒淇扮演的男女主角在春风里的小车站候车,背景响起如泣如诉的《Rain and Tears》,那是春天里发生的爱情,更是人生不死的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读着朱自清的《春》,与春天一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