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拉动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


2024年12月13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贯彻〈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到2030年,陕西城镇化率将提升至接近70%

截至2023年底,陕西城镇化率增长至65.16%;这意味着,到2030年,陕西城镇化率将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

根据《实施方案》,陕西将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实际工作+实际居住”落户的户口迁移政策,取消全省(除西安市外)落户限制,实现省内(除西安市外)户口通迁


一、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 通过实施新一轮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以及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让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

  • 通过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举措,保障随迁子女“学有所教”;

  • 通过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采取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等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住有所居”;

  • 通过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增加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等举措,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让其“老有所养”“医养有靠”。

  • 完善“人钱”和“人地”挂钩政策,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市倾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权益;

  • 持续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类房屋整治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全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县(区)试点工作。


二、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 陕西将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以“一县一策”释放县域经济潜力,进一步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 支持县域集中资源建设省级以上开发区,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在城镇化重点县(市、区)的优势集群布局,有序承接先进产业和头部企业梯度转移。

  • 实施“双示范”“双高计划”建设,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到2030年,培育建成5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职学校、13所高水平高职院校、30所产教融合型学校。

  • 开展宜居县城建设和体检试点工作,创建“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持续推动重点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培育壮大100个县域副中心镇。

  • 2030年,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不含新建未满3年的普通高中)达标率100%,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90%以上。


三、加快培育现代化西安都市圈。

  • 陕西计划启动实施西安地铁四期规划,加快西安城市环线、都市圈环线等项目建设,深化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实施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 聚焦西安“两个中心”建设,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开放创新试验区和国家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

  • 加快西安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立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一般性产业迁移“两张清单”,加快建设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杨凌科创走廊,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机制,强化西安都市圈内协同创新和产业分工协作;

  • 发展飞地经济,将都市圈产业协作配套项目整体纳入省级重大项目建设清单;

  • 依托三秦英才引进计划、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校招共用”等人才引育新模式,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孵化基地。


四、抓好城市“里子”工程建设,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 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以及“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 加大省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西安、宝鸡“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 发挥好铜川、渭南、延安等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作用,消除城区严重易涝积水点。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关注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读懂中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