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珍宝 齐聚央视
2月1日(大年初四)20:00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
《2025年非遗晚会》下集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
CCTV-1播出
来自北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贝雕(北海贝雕)、骨角雕(合浦角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南珠饰品加工技艺
和三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白耀华、林雄、梁菊萍
出现在了央视非遗晚会的舞台上
北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
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
漫漫暖冬 滨海有约
让我们一起走进珠城北海
了解极具滨海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索当地依海而生的生活智慧和艺术精髓
贝雕(北海贝雕)
贝雕(北海贝雕)是以北部湾海洋的贝壳、海螺为原材料,巧妙利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设计拣选、精雕细琢、镶嵌组装等工序加工创作成各种工艺品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贝雕工艺繁复精巧,借鉴了木、玉、牙雕和国画技艺,选、磨、贴、拼、接、堆、叠并用,以人物、花鸟、山水、静物等为主要题材。2021年,贝雕(北海贝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骨角雕(合浦角雕)
骨角雕(合浦角雕)是广西本土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广西三雕”之一。它利用当地牛羊角为主要原料,根据角料莹润如玉、薄则透明、弯而不折的特点,结合其天然形状、纹理进行设计,采用圆雕、平雕、浮雕、镂空、镶嵌等多种技法精雕细刻,有的部件甚至细如毛发、薄如蝉翼。2021年,骨角雕(合浦角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明末清初,合浦珠民对南珠养殖进行了探索,以鱼目或核插入珠蚌养殖出南珠。1958年10月,中国海水人工养殖的第一颗珍珠在北海育成。其是一种经过珠母贝苗种的培育、精选母贝、插核生产、海里管养等几个阶段,从珠母贝至产出南珠整个过程的传统技艺。2020年,南珠传统养殖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珠饰品加工技艺
南珠饰品加工技艺,是指以北部湾海域所产南珠为主要原材料,搭配各类金属、宝石、贝壳等配件,通过优化处理和手工加工的方式,将原珠加工成各种精美南珠首饰、工艺品的一种传统技艺。南珠饰品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珠前处理、漂白、抛光、钻孔、穿链、镶嵌等。南珠饰品表现形式主要为珍珠首饰、珍珠工艺品。2024年,南珠饰品加工技艺入选北海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传承人简介
白耀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合浦角雕自治区级传承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广西工艺美术作品评委专家库成员。1974年开始从事角雕技艺,擅长雕刻水族生物、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以写实为主,特别传神灵动。代表作《中国梦》《和鸣百财》《花好月圆》分别荣获2014年、2016年、2018年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百花杯”金奖。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艺术馆收藏。
林雄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海贝雕市级传承人,北海市恒兴珠宝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党支部书记,北海贝雕博物馆馆长,北海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广西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北海市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1989年开始从事玉雕和金银首饰设计加工,2021年被授予广西工匠,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第十一届北海市政协委员,2023年大师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第二批大师传承创新基地。
梁菊萍
广西青联委员,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珠传统养殖技艺市级传承人。2009年,梁菊萍大学毕业回国,从父母手中接过“担子”,立志要壮大规模,并把北海的南珠产业做强做大。2014年,梁菊萍创办了北海市万山海投资有限公司,并创立“珍南珠”品牌,寓意着“珍惜、珍爱、珍贵南珠”。
来源:看北海 悦北海综合编辑
声明:文章及图片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处理。
悦北海 北海人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