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这段时间,许宾的手几乎就没停过。来找他买花灯的人数不胜数,为了让大家都能买到喜欢的花灯,最近他每天都要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的12点多,“做客服接单、安排生产、处理售后,再加上我自己也是生产主力,真的是忙到脚不沾地”。

虽然忙碌,许宾脸上的笑容却没停过,“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浓了,很多人都会来买这种非遗花灯,我们团队只有十几个人,但今年的销售额已经有好几百万元了”。

12岁那年,许宾第一次在一个大型活动上看到完整的无骨花灯,“不需要用木质骨架,只用纸张粘贴结合,花纹全部用绣花针刺出来,灯光从孔隙透出,灯体剔透”,年幼的他已然被这种传统技艺所吸引。



但那时候,做花灯被母亲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许宾只能偷偷地学。长大后,靠做花灯无法养活自己,他只好在上班的同时,利用休息的时间做花灯。直到2016年,他凭借着多年的积累,正式被评为“东阳无骨针刺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无骨花灯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他终于可以靠“做花灯”谋生。

如今,许宾不仅靠着卖花灯养活了全家人,还培养了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一年能够创造几百万的销售额,还拿下了淘宝神店榜非遗手工灯彩店铺榜回头客榜TOP1,卖出去的花灯数量多到难以统计。

正值春节,又到了花灯订单量最大的时候,他又额外招了一些兼职,希望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从春节忙到元宵

春节挂花灯的习俗,源远流长。

早在汉代,人们便在元宵节点灯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唐代,灯会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长安城内“火树银花不夜天”;宋代,花灯技艺达到巅峰,《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的灯会“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明清时期,花灯习俗普及到乡村,成为祈福纳祥的象征。

到了现代,花灯已然成为春节的重要装饰,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无论是家庭还是街道,又或是寺庙和商场,都早早挂上了花灯,迎接春节的到来。“这个时间点也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一直到元宵节之后,花灯的需求才会慢慢减少。”许宾告诉我们。

在许宾的家乡,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许宅村,几乎人人都会扎花灯,春节期间当地还会有一种特殊的舞龙运动,俗称“板凳龙”,板凳龙的每一节板凳上都扎有花灯,这些花灯大部分都是由当地村民自行制作而成。在许宅村,几乎人人都会扎花灯,这种技艺在当地代代相传。



许宾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板凳龙花灯的场景,那是2000年,村子里久违地举办了大型年度活动,村民们肩抬桥灯板、手拉走线,迎灯间,人物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12岁的他一下子就被无骨花灯的技艺所吸引。

“以前看到的都是残破的碎片,灯笼上会有密密麻麻的针孔,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那年看到了完整的板凳龙我才明白,原来针孔是用来透光的,当时我就被这种无骨花灯的手艺震惊了,想学这门技术。”许宾回忆道。



母亲却不理解他,一心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在母亲看来,做花灯就是不务正业。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会做花灯,但没人能靠花灯吃上饭,都是自娱自乐罢了。许宾只能趁母亲扎花灯的时候,在她身后偷偷学,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

上大学的时候,他学的是市场营销,但他心思始终都在花灯上,还利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去仙居、义乌等多个地方考察当地无骨花灯的工艺,进而提升自己技术。大三那年,他制作的针刺无骨花灯获得了长三角“迎世博”扎灯大赛的金奖,母亲终于不再反对他学扎花灯。

6年,等待一个时机

即使没有母亲的反对,大学毕业后的许宾仍然没有从事花灯行业。

“不是你喜欢一件事情,就要去从事这个行业,有时候人会‘饿死的’。在各方面的机遇都没有成熟的情况下,你只能先养活自己,再抽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慢慢等待时机,到各方面比较成熟的时候,再回来以爱好谋生。”许宾告诉我们。

2010年,他大学毕业,卖过猪肉,做过超市店长,工作很忙碌,只能抽空闲时间扎花灯。每次放假的时候,别人忙着全世界旅游,他则一门心思都扑在花灯上,花灯就是他遇见困难时的精神支柱。



在那些花灯无人问津的年岁里,他几乎是凭着一腔热血,挽救了村里差点失传的针刺无骨花灯技艺。扎花灯的技术复杂难学,学了也不赚钱,到了许宾这一代,村里会扎花灯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当地的无骨花灯技艺一度开始断层,渐渐没了往日热闹的景象。

但许宾不仅学会了无骨花灯的技艺,还通过学习改进了花灯的制作技艺,丰富了花灯的形状,扩展了花灯体积,强化了花灯耐力,让传统的花灯也渐渐变得精致。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2016年经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评审,许宾成了东阳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从那年开始,花灯逐渐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看到,许宾开始教别人做花灯,举办研学活动,专门接待对无骨花灯感兴趣的人,教他们简单的扎花灯技艺,“一个人赚10元钱,一年可以接待十几万人”。



2017年,澳门当地的学校还邀请他去传授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技艺,他还为此专门设计了一款简易花灯:灯罩是一个长方形的箱体、用一张纸片折叠而成,上系细绳,下垂流苏,简单易学。许多孩子在完成后都在感慨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许宾也在活动结束后接受了澳门莲花电视台的采访。

直到2020年,疫情暴发,大部分人无法出行,许宾的研学活动只能暂时停下来。“当时我需要找点事情做,于是干脆把我做好的灯笼放到网上卖,没想到还真有人买。”许宾感慨道。

在此之前,他只知道自己的花灯做的很好,但技艺复杂,定价不便宜,他一直不确定是否真的有人愿意买单,直到那天有人花了一万多元拍下了他上架的第一个商品。震惊之余,许宾马上意识到,“花灯是可以变现的”。

做小而美的生意

第一盏花灯的成交给了许宾信心,他陆陆续续将做过的花灯上架到淘宝店铺。为了让更多人能买得起,他还将店铺的大部分产品定价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

他的定位也非常精准。“做灯具最有名的是四川自贡和广东佛山,四川自贡的传统花灯大部分都用在了大型商场和景区,广东佛山的灯具偏现代化,我们主打的就是非遗手工,独一无二,精致典雅。”许宾说。

2020年前后,随着汉服文化兴起,相关配饰的生意也逐渐走红。这些喜欢汉服的人逐渐也关注到了鱼灯,鱼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寓意“年年有余”,与汉服搭配,不仅美观,还富有文化内涵,拍照也好看。

2021年初,有汉服爱好者找到许宾,询问他能否做特定款式的鱼灯,他觉得很新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和妈妈一起,摸索出了一套做鱼灯的模板。他做的鱼灯耐看又耐用,第一个订单发出后,源源不断地有人找他做类似的鱼灯。



后来更是不断地有人拿着图来找他,他陆陆续续做过仙鹤灯、羊角灯等各种各样的款式,为了让做出来的无骨花灯更加精细,他还特地去学了CAD绘图软件,“从网上找视频学,向身边人请教,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许宾看来,时代不断进步,要让无骨花灯走进年轻人的世界,无骨花灯本身也需要不断迭代,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形式,要不断结合新的趋势,用现代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比如尝试新的材料,设计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新图案。许宾喜欢戏曲,他经常将戏曲的元素加入作品,这也让他的灯别具特色。



如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经常有人劝他,可以多请一些人,把生意规模做的更大一些,但他却总是坚持守着现在的小作坊,“平时我要兼顾的事情太多了,除了日常琐事,扎花灯,我们团队每个师傅做的灯都要经过我检验一遍,才能发出去。扩大规模之后,很多事情就兼顾不了”。

如今,许宾带着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已经将淘宝店铺做到了淘宝神店榜非遗手工灯彩店铺榜回头客榜TOP1,一年能卖出几百万元。相较于赚更多的钱,当下的他更想做好手里的这盏花灯,传承当地无骨花灯工艺的同时,把工匠精神传承下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