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统性情。性,心体也;情,心用也。——《答汪石潭内翰书》

在王阳明心学中认为“心即理”,整个世界的主宰是心,心是天地万物之主。

同时,心统治着人性和情感。人性是心的根本,情感是心的运用。

人性是通往正确道路的牌子,情感则是通过行动走到牌子所示的地方。

当人性具有绝对的善,情感才可能是善;人性一旦恶化,情感不可能不恶化,这是内外合一的体现。

所以,我们要注意那些被别人或其他本人评价为“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们如果有“刀子嘴”,就一定没有“豆腐心”。

手段毒辣的人人心一定狠,心狠的人手段也一定毒辣。

也因此,我们说,看一个人是好是坏,看他的行为就能看得出来。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原因是我们观察得还不够全面。



在王阳明《传习录·徐爱录》一文中讲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理虽然呈现在外,但他始终在我们心中,不在心外的事物上。天下没有心外的理,也没有心外的事。



曾经有个人和朋友去寺庙游览,他看到四个字:心中业物”。

他心中感慨,我心中的“业“太多了,“物”也太多了,所以活得太累,不幸福。我要改变。

回去后,这个人就开始对自己断舍离,做出了很大改变。

过一段时间后,和他同游寺庙的朋友见了他,问他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改变。

这个人说起了上次同去寺庙,他看到“心中业物”后对自己的启发。

朋友听了后很惊讶,对他说:“你看反了,那写的是物业中心。”



同样还有个故事,《韩非子·珵书燕说》的典故中讲,珵都有个人在夜里给燕国相国写信,因为灯火不够亮,就跟仆人说:“举烛”,让他把蜡烛举高一些。

因为太过专注,他把“举烛”这个词也写进了信里。

燕国相国收到书信后,看到“举烛”两个字,开始思考这个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他想到“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于是,燕国相国就把他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觉得很有道理,便开始落实举贤任能的时政,国家被治理得很好。

假如你是个说话耿直的人,常常说话时管不住自己的嘴,如果你想改变,就要先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开始改变。

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考虑问题会极端,是否会觉得别人总是在伤害你,以及是否别人没有按照你的意愿来做事。



在王阳明心学中提到“心即理”“心外无物”,心是内心的真实想法,理是心呈现在外的模样。

所以,如果理出了问题,别在理上用功,而要返回到心上用功。

倘若你能够内心温柔以待,接纳自己,接纳他人,不期望别人无原则的包容自己,可以换位考虑自己说出的这句话对他人是否会有伤害、是否有好处。

当一个人内心能接纳的东西多了,内心可以足够平静,那么情绪也会更加稳定,说话时也会和风细雨,更沉稳慎重。

如今,关于教人怎么说话的方法有很多,方法再多,也都是表象。想要举手投足中都能做到会说话,还要在事上练,内心想明白,“用心”去做,事情才能做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