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洪武三十一年,这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明太祖的生命要走到尽头了,躺在床上的朱元璋似乎还有不放心的事情,他强撑着询问身边的人:“燕王来否?”在他生命最后一刻所想知道的就是燕王朱棣是否到来。
在这就有人表示是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朱元璋也后悔了,想要易储。朱元璋当然是不会后悔的,不然他也不会一直在给朱允炆铺路,说是后悔不如说是忌惮。
一、权力庞大
众所周知在大明建立之初,整个国家并不是很安定,虽说朱元璋已经坐上了皇位,但是他没有完全地清剿完所有的势力。元朝的残余势力还一直在控制着北方草原,朱元璋肯定是不能容忍的,当前王保保还占据着西北呢。
在中原的西北还有今天的四川一带还有元朝的政权存在,这些政权让朱元璋即使是在皇位上坐着心中也是很担忧的,也正是在这个环境之下,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都分封到北部边境,让他们在边疆保卫着大明。
随着《祖训录》的编写,对于这些王爷们的分封,还有官僚制度也已经出台,并且在洪武三年之际正式开始实施。在朱元璋看来,西周所推行的分封制才是最好的一个政策,是能够保证国家安定的最好手段。
对于秦朝的改革,朱元璋并不看好,是以在最初朱元璋也是想要推行分封制的,其实在建国之初对于这些政策根本就看不出什么弊端,所展现的都是正面的,政策的弊端只有在王朝延续多年后才能够看出。
此时的朱元璋也是这样,在他看来分封制简直是太适合了,并且不要忘记前朝大宋的例子,在朱元璋看来大宋就是因为宗室的力量薄弱,在出现这些变故的时候才让外围有了可乘之机,不仅是大宋,就连元朝的宗室力量也不是很强,朱元璋定是要吸取前朝教训的。
朱元璋对于边境是有着自己的看法的,在他看来只有“必建藩屏”才能保障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朱元璋的这二十六个儿子中,其中二十四人都被朱元璋封为了藩王,并且也给他们分配了自己的封地。
像其中的几个重要的地点朱元璋也放在了他儿子的手中,如北平、西安等地,这些藩王连接起来正好能够将中央保护在中间。并且为了这些儿子在地方能够更好地驻守,朱元璋也放了不少权。
不单单是兵权,还有军事大权,这些藩王的手中的三护卫,至少也有几千人,甚至有的藩王手中有一万多人。这些护卫也是藩王自己的势力,当然朱元璋所给予的不仅是军事大权,还有政治大权。
地方的任何事情都是要上报给当地的藩王的,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军事的调动也是要听从藩王意见。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极其多疑的,驻守边疆向来都是让朝中的武将去做的,但因为朱元璋的猜忌,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他儿子的手中。
退一万步说是,虽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上位了,但整个天下还是在老朱家的手中,天下并没有改姓,要是放在功臣的手中就不是这样的,通过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远见。
其实藩王们的权利给予到这就已经很大了。要是再给权力很有可能会出现变故,朱元璋这一次也是败在了自己的多疑上。
他过于猜忌大臣,让他不得不信任自己的儿子们,是以他就下达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旨意:“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他们的身上还有清君侧的重担,这可不算是一个重担,而是一个起兵的理由。
朱元璋的这一旨意还是留有隐患的,不过在朱元璋尚且在世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用思考,毕竟在历史上儿子造老子反的事情也是寥寥无几。但对于之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了,当年燕王朱棣不正是打着这个旗号出兵的吗。
给了藩王权力就算了,并且还给了他们起兵反叛的旗号,朱元璋此举确实是欠佳,也不怪朱允炆坐上皇位后内心不安定,执意要对藩王出手。有了朱元璋的这一旨意相信很少有皇帝能够安稳坐稳皇位。
在这可能有人会说,当年朱元璋是一点都没有考虑到吗,在这必须要说的是在朱元璋下达这一旨意的时候他的长子朱标还活着,朱标是他尽心培养的太子,不仅是嫡子更是长子,在这些弟弟的眼中朱标也是很有声望的。
即使是朱标坐上皇位,他这些弟弟们也没有人敢造反,但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竟然会英年早逝,直接就打破了他的计划。
二、相互牵制
一时间朱元璋看着下面的这些功臣们,那也是越看越不顺眼,看着这一个两个的都像是想造反的样子,为了自己皇位的巩固,朱元璋开始大开杀戒。
可以说他几乎是将当年陪伴他起事的那些老臣们都给杀完了,在整个大明朝竟然连一位能够领兵出征的大将都找不出,剩下的都是一些年轻的小将,这些人无论是在经验还是在能力上都是远远比不上那些老将的。
将这些人都给杀完后,朱元璋终于能够睡好觉了,还没有睡几天好觉,朱元璋又发生了一件事,将武将们都杀完了,藩王势力没有了功臣集团的压制,他们的势力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都是自己的儿子,朱元璋能想到的就是相互压制,虎毒尚且不食子,他只能是尽量地避免这些儿子中出现一家做大的情况,其实要是朱标活着这些都不是事。朱元璋的次子驻守在西安足以威慑朱棣。
遗憾的是这一位秦王的寿命也不长,不久就病逝了,朱元璋当即就让他的三子晋王和朱棣相牵制,并且还给了晋王很多的兵力,让他能够很好地压制朱棣。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这个三子也像他的两个哥哥一样,英年早逝。
当前权力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朱棣是整个北方势力最强大的一方势力。也就是此时朱元璋意识到了危机,虽说是自己的儿子,但朱元璋的心中也不由地起了猜忌之心,已经年迈的朱元璋也要给自己的孙子铺路。
三、担忧
遗憾的是此时即使是朱元璋能做的也有限,首先就是对朱棣的监视,此时朱元璋已经开始对他不放心了,朱元璋让自己的心腹杨文前往北平,其次大幅度地加强宁王手中的权力,宁王在大宁,这个地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纽带。
对于朱棣,朱元璋也给予了安抚,简单来说就是让朱棣一定要是做好保卫大明的工作。可以说这些事情也消耗了朱元璋所有的精气神,他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在临终前为了能够保障自己的孙子稳坐皇位,朱元璋进行了最后的安排。
首先就是让这些藩王进京拜见朱允炆,这也是朱元璋最后一次为朱允炆造势,其次就是对于藩王们警告的遗诏。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点就是,朱元璋表示自己逝世后,这些儿子不允许进京奔丧,都要在自己的封地老实呆着。
朱元璋也是竭尽全力保证朱允炆的登基,并且这些藩王封地中的所有官员都要听从朝廷的安排,藩王对他们是没有直接指挥权利的,最后一点就是藩王手中能用的兵力只有上文提到的三护卫,藩王是没有办法自己调动军队的。
结语
朱元璋在临终前也已经将能为朱允炆做的都做了,此时他要见朱棣也正是对他的不放心,要不就是杀,要不就是关起来,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朱元璋也不忍心,将他关起来就是最好的办法,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等到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