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前上海人过年时都有上茶馆喝元宝茶的习惯。当茶伙计上茶时,高喊着“送元宝喽”,客人们得此好彩头,往往会多给几个赏钱。客人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聊天,谈着家长里短,也规划着新一年的生活。
2023年1月,元宝茶被静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张荐茗为代表性传承人。
文|张荐茗
元宝茶的渊源探究
▲元宝茶
江南一带的水乡城镇,茶馆茶铺或东家西房,曾经多有元宝茶列在茶单或者自家备着茶叶和橄榄,点上一瓯或随手一冲,就可以享用起来。只是随着工作甚至生活节奏的变快,这道茶,也见得少了。
元宝茶,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的南方地区,宋朝诗人陆游在游历南方湖村时,在《夏初湖村杂题》写下“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的诗句,其中橄榄茶即元宝茶。由此可见,元宝茶的习俗在宋朝便已经形成,距今至少有700年历史。
从上海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习惯等综合状况来看,孕育元宝茶顺理成章。可以说,上海是元宝茶的发祥之地。
从上海历史看,从唐代开始,因商业、航运等较发达,人口开始密集,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县,上海地区始有两个独立行政区划。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府,次年改称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也辖于松江府。从建制看,上海地区有孕育自己民俗的基础。
从茶文化看。茶兴于唐,盛于宋。在宋朝时期,茶已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饮品。南宋迁都至杭州,把宋代的茶文化中心,移到江南地区,影响了上海地区。中国茶文化历史大致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朝和元明清五个时期。汉魏时期采用煮茶法,隋唐用阉茶法、煎茶法,宋朝采用点茶法,元明清采用泡茶法。茶的历史大致从多种食物一起食用演变到清饮。在西南边陲,目前还有打油茶,如贵宾来访或重大节日,一般都以打油茶招待。现在上海地区虽然以清饮为主,但在传统节日——春节,还是要喝中华民族古老的元宝茶,再配上中华家风、家俗文化。上海可以说是元宝茶物质和文化的交汇点,如此伴随着航运和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元宝茶这一民俗逐渐在上海地区孕育、发展,并以上海为中心点,逐步渗透到苏浙皖赣等江南地区,成为人们春节习俗的一部分,为民众所共有的生活习俗。
▲元宝茶内有一枚檀香橄榄 施丹妮 摄
从元宝茶所用的橄榄看,上海是橄榄的重要转运地之一。老上海习惯称之为檀香橄榄,其主要产于福建闽江下游两岸,通过海运经过上海码头流向江南各地。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宝年间,唐朝就在这控江襟海处设立镇治,即青龙镇(今青浦区东北,苏州河南岸),发展港口,供船舶往来停靠。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南方福建等地货物也有很大一部分通过青龙镇。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设市舶提举司,征收关税,管理航运。1404年开拓形成黄浦江。所以,上海有孕育元宝茶的环境。
再从上海(闲)话看,也较符合元宝茶文化。“青橄榄”用上海话讲“请过来”。橄榄,上海闲话也称“大福果”“元宝”。
从元宝茶的现存布局看,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如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成为当时家家户户在春节时待人接物必备的茶。明代正德《建昌府志》记载:“人最重年,亲族里邻咸衣冠交贺,稍疏者注籍投刺,至易市肆以青果递茶为敬。”清代同治《广昌县志》记载:“(元旦)乡邻往来投刺,以青果递茶为敬”。虽然上海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很多传统习俗消失了,但元宝茶这一习俗,这一款必备的“年味茶”,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天天喝元宝茶(有些从小年夜到落灯十八),是家家户户必泡的“年味茶”,也是茶馆、戏院等公共空间,在春节里必泡的“年味茶”。
以前过年时,元宝茶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祭祖奉元宝茶。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祖先牌位等供于家中正堂,安放在供桌之上,并摆好香炉、蜡烛、供品,然后由一家之主率领子孙叩拜先祖,敬奉祖先元宝茶,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并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接下来,就是泡上元宝茶。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的风俗活动,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们喝着元宝茶,派发压岁钱,寄予晚辈们前途无量、顺顺利利的期望。
走亲访友也要泡上一杯元宝茶。青橄榄形似元宝,有上海话“请过来”之谐音。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此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青橄榄和各式各样的茶点,把元宝茶敬奉给亲友,有祝福客人年年发财、岁岁如意之美意。另外当给亲友添加开水时,要说“涨财”,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
元宝茶在潜移默化中被赋予美好的文化寓意,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场,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社会公共空间,以前过年时都有上茶馆喝元宝茶的习惯。当茶伙计上茶时,高喊着“送元宝喽”,客人们得此好彩头,往往会多给几个赏钱。客人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聊天,谈着家长里短,也规划着新一年的生活。一般情况,茶越喝,人越多,邻里乡亲便聚集起来,形成一种热闹喜庆的生活场景。除茶馆外,餐厅、戏院中,也处处可见元宝茶的身影。餐厅上菜前,会先奉上元宝茶,表达对客人的新春祝福。在戏院中,大家也是一边喝元宝茶,一边听戏。元宝茶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为一种年味茶。
▲茶伙计上茶时高喊着“送元宝喽”,客人们得此好彩头 施丹妮 摄
寻年味,传年俗,全家共饮元宝茶,祈福家宅平安,万事如意;大年初五,迎财神饮元宝茶,祈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正月十五,元宵节饮元宝茶,祈福合家团圆、财源滚滚。
如今,元宝茶虽然少见,却也不是绝迹。
在上海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我所创始的“老上海茶馆”的茶空间,二十年来就一直有元宝茶,而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在上茶的时候,茶盘上摆放了一根橄榄枝,这样,跟老外解释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是“和平茶”——茶和天下、和气生财。他们听了都翘起了大拇指。它使原来家和、族和、邻和,发展为国和、天下和。
▲年画里的元宝茶
虽然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很多传统习俗都消失了,但独有元宝茶这一习俗还是深深地扎根在了上海人心里,每年春节人们还会到茶馆来喝元宝茶。由此可见,渗入日常生活的饮茶风俗元宝茶,既有独到的文化价值,也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作者介绍
张荐茗,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宝茶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老茶馆创始总经理。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 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张荐茗
图片:施丹妮,部分来源上海老茶馆
编辑: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