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北方人来说,春节前最忙的事情是置办年货,给亲戚朋友送年礼。但不少人一到年底就苦恼,到底送什么礼,才能既实用又有排面。

山东烟台人盖雅聘没有选择年礼的烦恼。她说花饽饽是胶东地区过年不可少的美食,也是她送年礼的第一选择。每年,春节前一周左右的时间是花饽饽的销售高峰期,很多网友下单购买花饽饽礼盒,光她自己家就能送出好几百套礼盒。



花饽饽是胶东地区的传统面食,为人们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的必备食品,还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多年前,盖雅聘创业卖花饽饽,开了网店,建了花饽饽厂。一到春节,她店里花饽饽的销量就直线上涨,订单由一天几百个涨到几千个,一直延续到年后。

因为花饽饽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每天的产能有限,遇到销售高峰期,工厂里的师傅们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2点。

今年春节刚过,花饽饽的人气依然高涨。订单不断涌入,正月初二盖雅聘就开工了,和师傅们一起赶制花饽饽。

花饽饽节日热销,一天接到几千单

“花饽饽的流行款式会跟着十二生肖走。”盖雅聘每年都会设计花饽饽的新造型,以往,她卖的金蛇造型的花饽饽是一条小盘蛇的形状,由于今年是蛇年,她和花饽饽师傅们推出了蛇年专属造型,将蛇的形象设计成图腾符号,与舞狮元素交织在一起,上架了醒狮蛇造型的花饽饽。



其实不仅仅是醒狮蛇造型,盖雅聘的“盖盖有口福”网店里有聚宝盆、五谷丰登、福袋包、事事如意、恭喜发财等约20种花饽饽造型,每种造型都有不同的寓意和祝福,象征着吉祥和喜庆,都是过节时的爆款。

人们定制不同造型的花饽饽,要么用于送礼、节日聚餐,要么用于过年上供。春节前后,很多人涌入她的网店里下单,“淡季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几百个订单,春节前一两周,一天能接到2000多个订单”。

盖雅聘的花饽饽生产车间里有80多人,平时,一个花饽饽师傅一天能做20多个花饽饽,产能并不紧张。到了传统节日,不仅日常造型的花饽饽的需求量上涨,还有人对复杂造型的花饽饽情有独钟,购买定制款,产能很紧张。



过年时的订单“反正都很急的”。花饽饽制作过程中不使用添加剂,用天然色素调制颜色,保质期短,因此大部分买家都想在过年前收到货,其中有不少老客户。盖雅聘说,有一个东北的买家,在店里已经买了10年的花饽饽,说过年家里上供必须得有山东的花饽饽。

“龙和蛇的造型都不简单”,有时候做一套得花上一天时间。为了让大家早点收到喜欢的造型的花饽饽,她和师傅们从年前忙到年后,有段时间几乎是“天天忙不过来”,连着加了好几天班。



非遗年味不可少

饽饽即为馒头、馍馍。资料记载,早在汉代,山东地区就有制作花馍的习俗,那时的花馍主要用于祭祀和节日庆典。在胶东沿海的渔村,人们会举行祭海仪式,在龙王和海神娘娘的供桌上摆上花饽饽,用来祈求风调雨顺、满载而归。

此后,随着小麦产量提高,在过年及日常喜庆活动中,也出现了花饽饽的身影。宋代《梦梁录》中,就有人们在春节、中秋、端午、结婚祝寿等节日里使用花饽饽的描述。再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花饽饽的种类愈加丰富,花卉、动物、历史典故都成了花饽饽展示的内容。



盖雅聘从小就对花饽饽印象深刻。在她的家乡“家家户户都会做花饽饽”。她说小时候,过年时,家里的长辈会蒸饽饽,那时候花饽饽的造型比较简单,大多是一个开口笑的形状,上面点缀红枣即可,但家人一起准备过年的美食,一起吃饽饽的热闹场景,是美好的记忆。

长大后,花饽饽的造型也更丰富了,人们能用面捏出花、叶子、动物、神话人物的形状,加以组合,做出有立体感、色彩丰富的花饽饽。盖雅聘感慨:“很多造型尤其是小动物造型特别逼真,简直是工艺品。”



造型立体且丰富的花饽饽出现在越来越多重要的场合。老虎头造型常出现在小孩过生日场景,寓意孩子将来像老虎一样健壮;葫芦寓意孩子像葫芦一样长得快、健康,将来能带来财富;婚礼当日新娘会带到婆家铜盆花饽饽,样式有龙凤(龙凤呈祥)、金鱼(金玉满堂)、鸳鸯(比翼双飞)等,寓意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寿桃造型多出现在给老人祝寿的场景;盖新房,上粱、立柱等环节也要供奉花饽饽祈福……

盖雅聘说,一个普通馒头卖一两元,相对来说花饽饽的价格较高,平均一个卖5—10元,并且造型复杂的价格更贵,一套花饽饽售价达100多元,大家平日里不舍得吃的,“当地人也不会天天吃花饽饽”。但是遇到过寿、抓周、结婚等重要日子的时候大家都图个吉利,尤其是过年时,花饽饽是胶东地区重要的年货,“没有它就没有了年味,很多人家里都会准备”。



2009年,胶东花饽饽习俗还入选了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很多旧习俗逐渐消失的时候,花饽饽相关的习俗与人们生活越来越紧密。

因为对花饽饽十分感兴趣,2015年,盖雅聘辞去了上班工作,决定创业卖花饽饽。花饽饽的制作过程看着很简单,但是要想做好并不容易。醒发是没有标准的,老师傅会靠经验判断什么时候面醒发好了,温度、湿度都会影响醒发过程。

“醒发不好,面团没有型,醒发过度,一蒸就会裂了。”为了做好花饽饽,盖雅聘特意拜师学了很长时间。出师后,她开办了花饽饽厂,招了十多个工人,一个一个地教他们制作花饽饽。



成为文化载体

花饽饽以面、鸡蛋、牛奶为主要原料,用蔬菜、瓜果汁调色制作而成,红色是用红曲米,紫色是用紫薯,黄色是南瓜,绿色是用菠菜,用的“都是天然色素”。

创业初期,盖雅聘的花饽饽都是一个一个地卖,那时候虽然没有成套的造型,但网店一天能接到几百个花饽饽的订单。

近年来,花饽饽因造型好看、原料干净没有添加剂,受到更多人关注。有人说它“传统又国潮,有颜值更有味道,是老人孩子都爱吃的中式蛋糕”,这又反过来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花饽饽行业。



盖雅聘发现,以前在网上只有几家规模较大的花饽饽商家,现在上网一搜,花饽饽商家明显多了。据资料,在威海文登区,10多年前花饽饽生产企业仅有2家,随着市场需求增长,现在花饽饽生产企有200多个。

简单造型的花饽饽不难制作,胶东地区有些人开了私房小店,自己在家里就能制作花饽饽。这两年,胶东花饽饽还吸引了不少外省人跑到山东拜师学艺,之后他们回到老家也创业卖起花饽饽。

花饽饽人气高涨,这些年,盖雅聘的店里,花饽饽的销量逐渐上涨,一年下来能卖出几百万元。

行业愈发热闹,造型没有标准,有人觉得只要把面弄出来造型就是花饽饽,粗糙一点也能看。但盖雅聘看法不同,觉得不能做得很粗糙,精致是不能凑合的。



随着短视频等社交平台传播,胶东花饽饽如今不仅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甚至还卖到了海外。在她看来,如今,花饽饽的作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美食,它将中国传统文化、手艺和现代时尚结合,其审美和观赏价值越来越高,而是成了文化的载体。



她推出过彩虹花饽饽,一口咬下去好几种颜色,让人啧啧称赞,也做过一个大花饽饽里套着好几个小的花饽饽,跟套娃一样,给人惊喜。“饽饽越花,日子越发”,人们通过花饽饽表达喜悦和祝福,她也想通过百变的精致造型,让更多人眼前一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