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解放战争,或许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淮海战役。

在这场战斗中,粟裕将军展现出了机动灵活,敢于险中求胜的作战特点,将国民党在江北的生力军全部消磨殆尽,可谓用兵如神。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之前,他其实还指挥过一场“小淮海”战役。



只不过当时人们认为他的想法太大胆,而且还几次改变战术,因此都不太看好他。

最后还是毛主席力排众议,全力支持他,才促成了这场战役,并一举歼灭九万敌军。



这就是著名的“豫东战役”。事后,刘伯承不禁感叹道:“只有粟裕敢这么打!”

那么毛主席当初为何会这么坚定地相信粟裕呢?



据理力争

其实细说起豫东战役,它一开始并不在中央的总体战略计划之内。

可以说,这场惊艳世人的战斗之所以能诞生,还要多亏了粟裕将军几次“斗胆直陈”。

自从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我军就逐渐拉开了从战略相持阶段,转向战略反攻阶段的序幕。



当时刘邓、陈谢以及陈粟大军陆续挺进了中原,迫使国民党主力也全都集结于中原。至此,双方开始陷入反复拉锯状态。

为了确保延安不受殃及,也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中央便计划由陈粟大军打过长江去,吸引国军主力回援,将战火引到蒋管区。



然而,粟裕却有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过江作战计划固然能使一部分国军回援,但老蒋让邱清泉几个兵团全部南撤的可能性很小。南部多水网丘陵,并不适合国军这种机械化部队作战。



而我军若是渡江作战,势必要扔掉大量重型武器,就像当初中野渡过汝河,进入大别山一样。

到时候,不仅整支部队的战斗力都会大大降低,还会削弱江北战场的力量。

于是他便向中央申请,暂缓渡江计划,先在江北打一场大仗,扩大中原战果。



但由于他的想法与中央的战略意图实在相差太远,所以领导们并未在第一时间采纳他的意见。

但粟裕并不气馁,随后他又陆续给中央写了几封信,坚持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见两方意见一直不统一,于是便直接将粟裕叫到西柏坡开会,让他亲自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会议上,粟裕便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以及具体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有力地说出了在中原歼灭敌人主力,避免冒进的必要性。

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他说得非常合理,于是当即采纳了他的意见。



有了主席的支持后,粟裕便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全力准备下一步作战计划了。



险境之中,两次更改计划

在一番紧密的商讨后,华野将目标定在了邱清泉的第五军。

第五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自从全面内战打响后,这支部队就一直充当着先锋突击队的角色,非常擅长打滑头仗。



由于每次战斗时,这支部队总是能让解放军吃点亏,却又总是能全身而退,因此邱清泉本人也十分骄横。

所以,华野上下对歼灭这支部队都抱有了很大的决心。



之后,为了确保粟裕“集中兵力优势打歼灭战”的战略方针,中央命中野牵制胡琏兵团,使其不能东援;又命华野山东兵团牵制黄百韬兵团,使之不能西援。

做好一切战前部署后,华野各纵队便立即行动了起来。



依照粟裕的设想,先由华野三、八纵队以及中野十一纵队出动,吸引第五军南下。

然后再由四、六、两广纵队南渡黄河,歼灭邱清泉兵团驻守在定陶的75师。

这样一来,邱清泉得知后方被我军袭击后,必定会立即回援。



到时候三、八纵再尾追他北上,与四、六纵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就能将敌人合围歼灭了。

战斗打响后,一开始的形势确实如他所料,邱清泉因为骄横狂妄,开始不顾一切地追击三、八纵队。

粟裕见状,立即命令四、六纵队渡河进至鲁西南地区。



然而,就在这一刻,形势突然发生巨变。

当时中央派去打援的两支部队未能顺利完成任务。胡琏兵团突破了中野防线,黄百韬兵团也挣脱了华野山东兵团的围攻,两支部队都及时进入了豫东战场。



因此,当四、六纵开始攻打定陶时,不只是邱清泉兵团,国军其他主力也开始往鲁西南云集。

敌人在飞机、火车等一系列的紧急调动下,很快就到达了鲁西南战场,而此时的三、八纵刚刚抵达杞县地区,至少还需要五天才能赶过来。



此时的形势简直是穷途末路。

中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本就不利于我军打阻击战,现在国军兵力又太过集中,导致我军根本没法歼灭第五军。

或许对于一般的指战员来说,这种情况已经成了死局,该考虑撤退了。



然而,粟裕将军的“战神”称号可不是凭空得来的。他很快就在“不可能”之中寻到了一丝生机。

他敏锐地察觉到,三、八纵队此时正处于中原要冲,距离省会开封只有一天的距离。而此地的守军兵力薄弱,一口吃下它并非难事。



于是他果断改变计划,命令三、八纵队立即改变路线,攻占开封。

他此举的目的就是以“围点打援”战术,再次吸引邱清泉兵团南下,在运动战中寻求歼灭敌人的机会。

但由于变故太突然,华野并未来得及请示中央。



于是,粟裕在做下命令后,又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因情况紧急,请示不及,已令各部执行,有何指示,请即回复。”

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立即表示他们的决策非常正确,情况紧急时不必请示。

有了主席的鼓励,战士们士气大涨,一鼓作气便攻占了开封。



老蒋得知消息后大发雷霆。早知道开封是国军第一个丢掉的省会城市,这简直是打他的脸。

于是他立即给邱清泉打去电话,大骂了他一顿。随后他便又召集多路大军前去支援开封。

粟裕并未忘记此次战略的最终目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于是,在看到几十万大军向开封而来后,他果断决定弃城打援。

此时距离开封最近的是邱清泉与区寿年兵团。或许是因为立功心切,我军前脚刚撤走,邱清泉便一举攻进了开封。



而此时的区寿年兵团已经与他拉出很长一段距离了。这简直就是敌人亲自送上门了,粟裕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将战斗目标改为歼灭区寿年兵团。

这又是一次相当大胆的战术变动。



战果颇丰

此时的战场可以说是争分夺秒,谁都害怕会出现不可控的变故。

因此,中野总部和华东局并不看好他的决策。因为之前我军在阻援时就未能成功,这次的敌人兵力更多,恐怕阻援会更加吃力。



但毛主席却非常支持粟裕的计划。邱清泉狂妄自大,又刚攻占了开封。即使知道区寿年被围,他也不会轻易营救。这就给了粟裕更多歼敌的时间。

主席鼓励粟裕,争取多歼灭敌人两个师,即使完不成,歼灭敌人一个师也是好的。

粟裕心中有了底气,立即行动起来。



时间紧张,他来不及查明区寿年兵团的情况,便立即对其进行了合围。

区寿年始料未及,很快就陷入了被动。在我军迅猛的进攻下,敌人逐渐出现溃败之势。

老蒋得知后急得直跺脚,急电邱清泉、黄百韬前去营救。然而,邱清泉为了保存实力,始终磨磨蹭蹭不愿靠近。



就连千里之外的黄百韬都过来了,他还在原地止步不前。

黄百韬倒是非常仗义,他一抵达战场就开始奋力进攻我军,支援队友。

此时区寿年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于是粟裕便又立即扩大包围圈,开始围攻黄百韬。



这下老蒋是真的急了,他直接乘飞机飞到了邱清泉兵团上空,喝令他,若是再不营救,就杀他的头。

邱清泉这才紧急赶往战场。但此时局势已成定局,不管他如何寻找突破点都未能成功。



最终,这场战斗以全歼区寿年,重击黄百韬,削弱邱清泉兵团而告终。我军在这场战斗中共歼九万多敌军。

而这场战役正是在淮海中“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预演。



事后,众人也真正见识到了粟大将的实力,不得不对他升起钦佩之心。

刘伯承也不禁感叹说,只有粟裕敢这么打!



在那个年代,战场上瞬息万变,谁也不能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当战局朝着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方向驶去时,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

所幸,粟裕将军能见微知著,于险境之中发现生机,并果断做出改变,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