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众所周知,较高的含糖饮料(SSB)摄入与较高的糖尿病风险相关,然而,近年来,可乐奶茶等含糖饮料几乎无处不在。实际上,含糖饮料是添加糖摄入的主要来源,以美国为例,2017-2018 年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从含糖饮料中摄入 34.8 克添加糖(占添加糖总摄入量的48.1%)。

2025年1月31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Qibin Qi团队(张言博为第一作者)在 Cell 子刊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gut microbiota, circulating metabolites, and diabetes risk in Hispanic Community Health Study/Study of Latino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一个大规模队列分析了含糖饮料摄入量、肠道微生物群、循环代谢物和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表明了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介导了含糖饮料摄入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出了一种潜在的机制来解释为什么含糖饮料对新陈代谢有害,也为利用肠道微生物群预防或管理糖尿病的潜在策略提供了新见解。


含糖饮料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机制包括体重过度增加、胰岛素抵抗、炎症以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

近期的初步证据还表明,含糖饮料的摄入可能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从而有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动物研究显示,果糖和葡萄糖(含糖饮料中的主要糖类)的摄入会降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的浓度,并增加促炎细菌的数量。一项小型的试点干预研究显示,补充高果糖糖浆会减少产丁酸菌。两项在欧洲进行的研究调查了含糖饮料摄入量与肠道细菌群变化之间的关联,并报告了与含糖饮料摄入相关的不同肠道菌群。

此外,近期一项针对中国年轻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含糖饮料的摄入量与多种循环中的微生物群相关代谢物(例如支链氨基酸衍生物和次级胆汁酸)有关,这表明含糖饮料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可能会影响宿主的代谢物谱。

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将肠道微生物组和血液代谢组的数据结合起来,以探究它们与含糖饮料摄入量以及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西班牙裔社区健康研究/拉丁裔研究(HCHS/SOL)的数据来:

1)识别与含糖饮料摄入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特征

2)识别与这些含糖饮料相关肠道微生物特征相关的循环代谢物;

3)研究这些肠道微生物特征和循环代谢物与代谢特征和糖尿病风险的关联。


在这项针对美国西班牙裔/拉丁裔成年人的研究中,共有来自圣地亚哥、芝加哥、迈阿密和布朗克斯的 16000 多名参与者。在最初的访问中,参与者被要求回忆他们过去 24 小时的饮食,并抽血分析他们的血清代谢物。研究团队还收集了粪便样本,并在随访中对一部分参与者(n = 3035)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了表征,随后利用这些数据确定了含糖饮料摄入量、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血清代谢物之间的关系。

研究团队发现,较高的含糖饮料摄入量 (定义为每天两杯或更多含糖饮料) 与 9 种肠道细菌的丰度变化相关,其中包括几种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的丰度降低(这些菌种在动物研究中已被证实会因果糖和葡萄糖而发生变化),以及能够利用果糖和葡萄糖的细菌 (Clostridium bolteae、Anaerostipes caccae) 的风度升高。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56 种血清代谢物与含糖饮料摄入量以及基于这些与含糖饮料相关的菌种的肠道微生物群评分呈一致方向的相关性。这些代谢产物被聚类为几个模块,包括甘油磷脂模块,以及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支链氨基酸 (BCAA) 衍生物和芳香族氨基酸 (AAA) 衍生物等组成的两个模块。在随访期间,较高的甘油磷脂和支链氨基酸衍生物水平以及较低的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水平与较高的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代谢物水平较高的人在首次就诊后的 10 年内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更高。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 含糖饮料摄入量与 9 种肠道细菌丰度相关;

  • 这些细菌与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代谢产物相关;

  • 这些细菌与甘油磷脂相关;

  • 这些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与糖尿病风险相关。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在含糖饮料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中发挥着潜在作用。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4)00486-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