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晩參示衆云、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倶奪、有時人境倶不奪。
唐朝时的晚参具体是怎样的,我们不知道。在宋朝的时候,晚参就是大家一起聚在方丈室里听方丈开示,跟早晨在法堂里的正式开示相比,就没有那么正式。
接下来的四句被称为“四料简”。这种分类可以解释为将所有存在分为两类: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第一句夺人不夺境仅仅呈现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完全不受主观判断的影响;第二句夺境不夺人以主观立场为中心,完全抹杀客观世界;第三句人境俱夺完全泯灭主观和客观;第四句人境俱不夺描述了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四料简在形式上类似于印度佛教逻辑的著名四句分别,也就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华严宗的四法界,也就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还类似于洞山五位。这样的分类可能是当时禅宗流行的一种趋势。
時有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云、煦日發生鋪地錦、瓔孩垂髮白如絲。
当时就有僧人站出来问:什么是仅仅呈现客观世界,而无视主观感受呢?临济禅师说:春天的太阳普照大地,像一块锦绣一样。这个是呈现境,婴儿垂下满头白发,这个是夺人,就是抹杀主观的感受,因为婴儿垂下白发,这是不可能的。
僧云、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絶烟塵。
这个僧人继续问:什么是以主观感受为中心,完全无视客观世界呢?临济禅师说:国王的命令行遍天下,国王的命令就是指代主观感受,将军在前线已经完全平息了硝烟,将军是人,硝烟是境。
僧云、如何是人境兩倶奪。師云、并汾絶信、獨處一方。
这个僧人继续问:什么是主客观感受都泯灭了呢?临济禅师说:并、汾两个地区都没有消息,独霸一方。并、汾都属于现代的山西,是王氏家族控制的地区,完全独立于朝廷,独霸一方,跟朝廷没有任何消息往来,独立王国。
僧云、如何是人境倶不奪。師云、王登寶殿、野老謳歌。
这个僧人继续问:主客两者和谐共处是怎么回事呢?临济禅师说:国王稳稳地坐在王座上,乡下老汉在田野里快乐地唱歌。
《指月录》记载:
“(临济)至晚小参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克符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克符是辅助临济开宗的,临济当时只有三十几岁,不敢开宗。黄檗说:你去,自有人帮忙。一个克符,一个普化和尚,都是临济的老前辈,都是悟了道的。
这两个老前辈给他当辅导,故意问错话,临济棒子就打过去了,两人乖乖地挨打,大家一看,两个有道的人都听他的,自然没有话说,这样就把临济给捧出来了。所以学问道德高,没人捧还是没有办法,矮子是要人抬轿子的。
克符看这一班人不吭一声,就只好故意问了: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临济)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这是当时的教育,出口成诗,在当时还算是白话的。什么叫夺人不夺境?比如“呸”的一声,三际托空。做得好的人,身体都忘了,很清净地在那里。我们当中也有些人,瞎猫撞到死老鼠。这堂课是讲给有这种经验的人听的,这是四加行里头比较中心的。人忘了,境界还是有,功夫真做到这样,不论是道家、净土、禅宗都不容易。
这个夺人的境界,如春天的太阳,照在万物上,生机蓬勃。人的外形尽管有衰老,自性的清明却没有动过,永远保持这个境界,这是夺人不夺境。由凡夫到小乘定的境界,守住一个空,形体尽管变动。这个东西没有变。
符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境界没有了,我还是我,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时心中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即百丈禅师说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自性本性,清明自在,一个命令下去,整个天下太平。心里头没有战乱,没有念头,但是我还是我,没有境界。这时才真算有点入门的样子。
符曰:“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曰:“并汾信绝,独处一方。”每句话都答得很够文学气味。时当晚唐、五代,军阀割据,山西、河北各据一方,彼此交通封锁,不相往来,内外隔绝了。各人独霸一方,也就是小乘罗汉境界,只守着一个空,如达摩祖师告诉二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人境两俱夺。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我还是我。像我们,学了几十年佛,搞了半天,一点境界都没有,这也是人境俱不夺。可见临济禅师的这个人境俱不夺,不是凡夫境界,而是佛,是大彻大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现成,不要修的。
临济禅师的日常教育法,也不外这四句的范围。有时某人学问特别好,到他那儿,他却说:“不是的”,把你驳得一点理由都没有,使你觉得很窝囊,这就是夺境不夺人。
有时又说你学问蛮好,可惜功夫没有到,还是挨骂,这也是夺境不夺人。
有时两样都不是,搞得你没路走,人境两俱夺。
有时揍你一顿,人境俱不夺。
临济宗的教育方法,灵活而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