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高僧大德都曾经历过思想上的转变和修行上的精进。
他们从最初的迷茫和困惑,到最终的觉悟和解脱,其心路历程往往充满了启迪和感悟,也为后世的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引。
而宋代的灵芝元照律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高僧。
他最初专研戒律,后来又深入探究天台教观,并发下宏愿,要在五浊恶世中度化众生。
然而,在经历了一场重病后,他对自己的修行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并最终选择了 “一心归向净土”。
他的这一心路历程,不仅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众生的无比慈悲。
一、 “大智律师” 元照: 南山宗的祖师,戒律的大师
元照律师,即宋代灵芝元照大律师,他是南山宗的祖师,余杭人。
他最初依止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戒律,后来依从神悟法师听天台教观。神悟法师勉励他深究探明《法华》妙义,作为根本要务。
后来他又跟广慈法师受菩萨戒,当时戒光发现,就博究南山一宗。常常拿着锡杖,持着钵盂,在街市上乞食。
元照律师的这一段经历,展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精进。
他不辞辛劳,四处求学,只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法,更好地修行佛法。
二、 “生宏律范,死归安养” : 元照律师的 “平生所得”
元照律师晚年主持灵芝寺三十年,传戒度僧达到六十会,一心专志净业。
每每说道: “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
就是讲,我一生所得到的就是两个法门: 在生时弘扬戒律轨范,死后归于极乐世界。
这是元照律师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佛法的最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 “生宏律范,死归安养”,要在现世弘扬戒律,在来世往生净土。
三、 “禀性庸愚薄劣,行为上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 : 元照律师的 “自我反省”
元照律师说,我元照自从下戒坛以来就知道学律,但是禀性庸愚薄劣,行为上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
后来遇到天台神悟法师,他苦口婆心地提醒教诲我,这才知道改变做法。
于是广学深究佛祖的甚深教法,对于佛祖的微妙言教才稍有领会。
这段话体现了元照律师的谦虚和谨慎。他虽然是戒律的大师,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完美无缺,他依然在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 “愿我常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通达佛理,做大导师来提携引导众生” : 元照律师的 “宏大誓愿”
元照律师私下自己想: 初发心的后辈学人们哪里没有宿世善根呢?
只是没遇到好的导师,结果无耻地造恶,徒然度过一生,以恶业力在长劫中受苦。
于是发大誓愿: 愿我常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通达佛理,做大导师来提携引导众生,使他们入于佛道。
这是元照律师的 “菩萨心肠” 的体现。他不忍心看到众生在苦海中沉沦,他发愿要在这个五浊恶世中度化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五、 “西方刹土虽然清净,但不是我的所愿” : 元照律师对 “净土法门” 的 “误解”
后来我读《高僧传》,见到慧布法师说: 西方刹土虽然清净,但不是我的所愿。
假使十二劫中在莲花里受诸妙乐,哪里比得上在三途极苦处救众生呢?
于是我坚持自己的见解,经历很多年岁,对于净土法门没有一点归向之心。见到别人修净业,还生轻视诽谤之心。
在这个阶段,元照律师对 “净土法门” 存在着误解。
他认为,修行就是要在这个苦难的世间度化众生,而不是要去追求自己的解脱。
他甚至对那些修行 “净土法门” 的人产生了轻视和诽谤之心。
这也是很多修行者都会遇到的问题。
他们往往会把 “慈悲” 和 “自利” 对立起来,认为要想真正地 “慈悲”,就不能去追求自己的解脱。
六、 “一场重病” : 元照律师的 “转折点”
后来我遭遇一场重病,色身虚弱,精神萎靡,神志不清,不知道前途方向,想到未来前程毫无着落,心里空空的。
这场重病,成为了元照律师人生的一个 “转折点”。
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开始对自己的修行道路产生了怀疑。
他发现,自己的 “宏大誓愿”,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他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并不可能度化所有的众生。
七、 “顿时觉悟以往的过错” : 元照律师的 “忏悔”
不久病好后,顿时觉悟以往的过错,悲泣感伤,深深地指责自己。
虽然有宏大的志愿,但并没有堪当在浊世里度众生的能力,真是自不量力!
在病好之后,元照律师对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他意识到,自己过去对 “净土法门” 的轻视和诽谤,是错误的。
他也意识到,以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在这个五浊恶世中度化所有的众生的。
八、 “一个具有烦恼、被业力缠缚的凡夫,说有大悲心,要生在浊恶之世救度苦难众生,无有是处” : 元照律师的 “醒悟”
我又观阅天台智者大师造的《净土十疑论》。
里面讲到,初发心的菩萨没有得到无生法忍,须要常常不离开佛。
此论又引《大智度论》说: 一个具有烦恼、被业力缠缚的凡夫,说有大悲心,要生在浊恶之世救度苦难众生,无有是处。
就像婴儿不能离开母亲,弱鸟只能在枝头附近活动一样。
对照自己,感觉的确如此。
在阅读了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之后,元照律师彻底醒悟了。
他明白了,自己过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以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在这个五浊恶世中度化所有的众生的。
要想真正地度化众生,就必须要先解脱自己。
九、 “改变了道路、方向” : 元照律师的 “选择”
我在遭遇这场重病并检点自己以后,就改变了道路、方向。
把平生所学全部放下来,专门寻求净土教门,在二十多年里没有暂时舍开过。对于净土的妙理和经教作详细研究,纵览古今大德们的著作,深入教海,顿然解开了过去的种种疑惑。
对于这个大道行门,更加深信不疑,觉得自己一定要走这条路。
于是,元照律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 “选择” —— 他放弃了过去的修行道路,选择了 “一心归向净土”。
他开始专心研究 “净土法门”,并且在二十多年里从未间断。
十、回归净土,方能广度众生
元照律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度化众生。
当我们自己还没有解脱的时候,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能够帮助到的人也是有限的。
而当我们自己解脱了以后,我们就能够拥有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我们就能够帮助到无量的众生。
所以,回归净土,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慈悲济世,更好地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