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2时10分,将迎来立春节气。 在汉中南郑、安康以及川北、甘肃陇东、贵州石阡等地,至今仍传承着一项关于立春的非遗习俗——“春倌说春”。


每至立春等特定时节,那些身披褡裢、手擎春牛与春帖的“春倌”们,便如同传递春之喜讯的使者,穿梭于村村寨寨、户户人家。他们以说唱为画笔,绘出一幅饱含农时节令知识与美好祝福的绚丽画卷,为千家万户送去春的讯息,播撒希望的种子。与此同时,春倌们还会递上精心木刻印制的春帖,而屋主们也总会怀着对新一年的憧憬,拿出钱粮酬谢,祈愿讨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


“春倌说春”(资料图)

在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眼中,“春倌说春”堪称南郑地区独树一帜的民间说唱瑰宝。其源头可追溯至报春信、送吉祥、开春门、说农事、讲古礼等诸多美好寓意。

据介绍,因农耕生产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强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时节令又是指导农夫耕种的物候依据,春倌可以把记载时令的春帖送到千家万户之中,所以,官府对春倌说春极为重视。在古代,春官隶属于礼部,肩负着报春这一神圣使命,诸多古籍如《五帝纪注》《汉书》《左传》《晋书•律历志》中皆有相关记载。自唐宋至明清,春官一职逐渐演变,成为主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而后,随着时代发展,官方春倌进一步向民间渗透,最终定型为民间说唱形式。往昔,为了祈盼庄稼能有个丰收年景,官方会组织送农历报春的春倌活动,大力鼓励那些掌握天文历法知识的贤能之士深入广大农村,向农民朋友们宣传、普及农历节气知识。这些人在春节前夕,不辞辛劳地走村串户报春,其间还会顺口说唱一些祝福喜话,久而久之,便孕育出了“春倌说春”这一独特风俗与说唱艺术。



手持春牛和春帖的说春艺人扮演“春倌”走村串户

春倌们身背褡裢,挨家挨户派送春帖子,而主家通常会回赠一碗大米以示感谢。待春倌唱罢祝福,便会递上两张“春帖”,一大一小,相映成趣。南郑地区的春倌一般于每年农历十月至正月底期间外出说春,贵州石阡的春倌则是从立春开始,持续到立春十日后才收工歇脚。他们手持木雕春牛,肩背装满春帖的褡裢,步履不停,丈量着乡野大地。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家回赠一碗大米,如今大多是5块或10块钱,慷慨些的给得更多,上不封顶。”王智补充道。春倌的唱本靠师传徒承,代代延续,并且他们还有一项绝技——即景编词。面对不同的人和场景,总能出口成章,“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仅合辙押韵,还紧跟时代步伐。唯有脑子灵活、反应敏捷、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之人,方能在春倌行列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赞誉的行家里手。


两名“春倌”在田间行走

春倌的唱词丰富多样,涵盖九大类别:农时节令类,诸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生产》《说采茶》等,将一年到头的农事节点娓娓道来,为农民朋友的生产劳作提供精准指引;吉祥喜庆类,像《上梁大吉》等,用欢快的韵律为喜庆时刻增添更多欢乐氛围,让幸福满溢;婚丧嫁娶类,包括《嫁女》《十月怀胎》等,或在红妆喜事中送上温馨祝福,或于白事场合给予慰藉,切合人间悲欢;历史典故类,例如《岳飞》《桃园三结义》等,以说唱形式重现历史风云,让听众在艺术享受中汲取历史养分;七十二行类,从《说药王》《说鲁班》到《说铁匠》等,展现各行各业的风采与传奇,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祝福祝寿类,如《八仙庆寿》《说花甲》等,用美妙歌声为寿星献上诚挚祝福,祈愿健康长寿;劝人行善类,比如《说二十四孝》等,传播正能量,劝诫世人秉持善良本心,弘扬传统美德;时政宣传类,像《自由婚姻好》等,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风貌,助力社会进步;揭露丑恶类,诸如《说赌博》等,直面社会不良现象,敲响警钟,引导人们远离恶习。


“春倌”送春帖,为农人劳作送去时令节气指南

记者了解到,春倌的行头别具一格,有春牛、春帖、褡裢(又称“二九”)、蒙古棒(又称“十三把”、孝春棒、戳丧棒)等。关于春牛,民间流传着诸多传说。一说春牛乃杨广所变,骑在牛背上的仕女是他的妹妹杨丑丑。农历9月13日被定为春倌节,民间还有“春倌的牛——麻缠”的俗语,相传春倌到家用麻缠在春牛身上,待其离去后,便能带走麻疹、水痘、天花等小儿疾病,护佑孩童平安。另一说法则称春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骑,春倌是老君跟前的侍牛郎,春牛身上缠绕黄麻丝,寓意“春牛报春,催人耕耘;春播秋收,不误良辰”,饱含对农事丰收的祈愿。蒙古棒,在甘肃陇南地区又名“十三把”、孝春棒,此棒取材于周身长满疙瘩、奇形怪状的树木,通体漆黑。它有两大功用,一是可在崎岖山路探路前行,保障春倌行程安全;二是能打狗防身,抵御途中可能遭遇的危险。不过,春倌们深知规矩,从不会将此棒带进主家室内,只会将其立在堂门外边。据说,春倌走后,主人家的邪气、晦气便会随着这根棒子一并消散,自此万事大吉。

春倌们活跃于婚、丧、嫁、娶、乔迁、开业、生日、满月等各类民间活动现场,用精彩表演为热闹氛围添彩助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1月,贵州石阡的“说春”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这也是贵州省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拓展名录,为这一古老技艺赢得了国际瞩目。

春倌们大多出身农业之家,务农为本是他们的底色,即便身怀绝技,依然扎根土地,用说唱艺术回馈家乡,续写着“春倌说春”的传奇篇章。

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想要在南郑地区成为一名春倌绝非易事,需本人郑重提交书面申请,历经村委会、乡政府层层审核同意并盖章,最后由县文化馆严格审批,确认无误后才会发给宣传证,唯有持证者方可依照划分地域开展说春活动。彼时,南郑全县获发宣传证的民间春倌艺人仅有62名,然而他们每年入户说春的数量却高达13万户之多,足见其深受百姓欢迎。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丨编辑:武庆丨校对:王军望丨审核:马悦丨部分图片来自人民网、新华社、央视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