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女士新年的朋友圈晒出家中的布置:火红的年宵花束中,挂着一个精巧的中国结,点缀着竹编祥云、刺绣锦鲤和盘扣葫芦,节后又能取下作为服装搭配。她说,“不少是从非遗传承人那里买的”。
5年前,因“节令消费”选题结识唐女士,那时她曾抱怨中国传统节日的商品不好买。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想要置办中国传统节令商品,也只能前往城隍庙小商品市场选购,品种单一、质量低下,更谈不上审美和个性。人们一边感慨传统节日“找不回味道”,一边批评传统节日“商业味重”。
从古至今,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实一直与消费相辅相成。从古代节日“酒食相邀呼”“花市灯如昼”中的场景,再到如今置办年货、筹备年夜饭以及节日休闲度假,消费一直是传统佳节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构成我们节日记忆的一部分。如今回头再看,“没有节味”与“商业味重”其实是一体两面:市场缺少对传统文化深刻的认知和挖掘,难以激发节令消费热情;雷同低质的节令商品无法寄托当代消费者对传统节日的“乡愁”,难以满足节日精神需求。
所幸的是,这样的情况逐年改善,并在今年有了质的飞跃。走进上海各大商圈,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大红灯笼、生肖挂件,而是各类非遗艺术装置和主题展演、各种民俗活动和更丰富的传统节日消费品;打开购物平台,非遗传承人的手艺直播广受追捧,杨柳青木版年画、苏绣等产品备受欢迎……年节消费是年节生活的必备环节,也藏着年节文化的密码,是一种集体情感共鸣。年轻一代对年节消费的重视,是对传统的重视与回归,也是传统文化为市场赋能。
如今的年节消费,已不仅是单一的买买买,而是一种更深刻的文化体验。随着全国各类非遗市集来到上海,年轻的消费者与年轻的传承人、表演者交流畅谈,在都市中共觅乡愁,在消费中延续传统;春节假期中,不少都市人去大理学扎染、去景德镇做陶瓷、去泉州簪花……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起,“春节旅游”中的“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74%,“非遗体验”和“非遗手工”的搜索量分别增长了168%和321%。
高品质的年节消费,是年节氛围与文化韵味的落脚点之一。年节消费品质升级,也是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简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