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鼎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在商末周初开始流行,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方鼎与通常所见的鼎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方”。《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可以说方鼎是我国古代一种朴素自然观的反映。据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方形青铜器往往出土于等级很高的墓葬中,其中方鼎在青铜器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应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以下就迄今国内所见商周时期 50 件著名方鼎做出介绍(二)。
26.西周兽面纹方鼎
此鼎通高36厘米,长33厘米,口宽25厘米,双立耳,方腹,四足为柱状,腹部为长方形,上部有立耳,整体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方腹四面均为一高突棱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聚睛凝视、扩口露齿兽面侵占,且以非常工细的云雾纹衬地,柱足顶端同样饰浮雕兽面。鼎身布满精美的兽面纹饰,这些纹饰以云雷纹为底,主纹为兽面纹,形象生动,层次分明。这种兽面纹饰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西周之时的方鼎极其罕见,一般情况下只有贵族才能使用,故现今出土的方鼎较少。1977年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西周贵族墓地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此鼎铸作精工,造型俊美,纹样庄重威严肃穆,可称为西周第三大方鼎,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代青铜器工艺的辉煌成就,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堪称商周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被称为“洛阳鼎”,国宝级文物。
27.西周厚趠方鼎
此鼎通高21.3厘米,口部纵长13.3厘米,口部横长17.5厘米,口沿较宽,上立两耳,四角置棱脊,平底下置四条柱足。柱足上部饰外卷角兽首,是西周早期鼎足装饰的趋向。腹部四壁饰兽面纹,双角下垂,尖端又作勾曲形上卷,兽角占据兽面纹主要地位。腹内壁铸铭文5行34字:隹(唯)王各(格)于成周年,(厚)趠又(有)于(濂)公,趠用乍氒(作厥)文考父辛寶?(尊),(其)子子孫孫永寶,朿(刺)。铭文记载周王来到成周的这一年,厚趠(zhuó)受到溓公馈赠,因以作鼎,作为他父亲父辛的祭器。此鼎腹部纹饰极为罕见,另一相似器物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李荫轩先生旧藏,其夫人邱辉于1979年捐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鼎铸作精细,纹饰奇特,威严中带着天真,粗犷又不失精美,最早见于《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为极少数宋代出土留存至今的青铜器之一,是历见著录、流传有绪的重要青铜器,实属罕见,堪称青铜器中的名品,国宝级文物。
28.西周德方鼎
此鼎高24.4厘米,口纵14.2厘米、横18厘米,口沿较宽,上立两耳,浅腹平底,四角及外壁中线皆置棱脊,下置四条细长柱足,根部饰牛角兽首。四壁饰曲折角兽面纹,角形甚大,上有火纹,无躯体,两侧设倒置小龙,以细雷纹为地。腹内壁铸铭文5行24字:“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祼自蒿,咸,王赐德二十朋。用作宝尊彝”。记载了周成王在东都成周为武王举行祭祀一事,因掌管祭祀的贵族“德”受到成王认可,赏赐给他20串珍贵的贝壳。德之后铸造礼器以示荣耀于后人。铭文中有些字有所简化,比如“德”在铭文中由双立人和直组成,表示行为端直,为中国的文字演化史提供了资料。郭沫若推测周代时繁形的字体和简化字都在社会使用。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鼎铸造精良,纹饰清晰规整,其铭文内容相当重要,记载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长久以来一直被众多学者所关注,为西周早期的方鼎代表作品之一,对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宝尊彝,国宝级文物。
29.西周康侯方鼎
此鼎也称康侯丰方鼎,高27.8厘米,口径20.4×15.5厘米,腹深11.4厘米,腹围72.1厘米,重5.16千克,折沿,立耳,直腹,下置四柱足。劲饰兽体目纹,腹饰虎耳兽面纹,腹四隅及每面中线均设棱脊。其主体纹样近似于“良渚——龙山——殷商”时代流传下来的虎型龙纹,如虎的头型,如虎的眼睛,如虎的嘴巴,而头上若有双角,周围有云纹。器内有铭文二行六字:“康侯丰乍宝尊”。意思是康侯丰铸造宝鼎。康侯丰即卫康叔丰,武王同母弟、文王第九子。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周法高《金文零释》等多家专著收有此器。1932年河南省鹤壁市濬县(今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器浑厚凝重,纹饰繁缛富丽,兽面纹形制特殊,极为少见,为周武王之弟康侯自作以祀宗庙之礼器,是罕见的西周王室珍品,也是西周早期成王断代标准器之一,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国宝级文物。
30.西周蚕纹方鼎
此器通高23厘米,口长18.3厘米,宽14.5厘米,长方体,长方形口,双立耳,折沿方唇,腹上下有收分。腹部四周棱角与每面中各有一扉棱,大面上层铸4只“S”形蚕纹,云雷纹地,蚕纹下饰勾连纹,其余部分饰乳钉;小面上部施两蚕纹,下饰乳丁。四柱足上粗下细,饰兽面纹。腹内壁铸铭文5行29字与族徽:“唯八月辰在乙亥,王才(在)丰京,王赐□□进金,肆奉对扬王休,用作父辛宝□。”1981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今长安区)西周丰镐遗址花园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此鼎造型端正,装饰在青铜器上较为少见的蚕纹,形象生动,纹饰精美,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其铭文是研究西周早期丰镐历史的珍贵资料,为西周早期青铜方鼎珍品。
31.西周噩仲方鼎
此器共两件,形制、纹饰均相同,通高35.4厘米、口宽19.9厘米、口长25.6厘米,长方体形,平盖,环形附耳,方折言,深腹,平底,四柱足较高。盖面四角均有扁体倒立龙形纽,中心有一宽带桥钮,钮下有一蝉纹,钮两侧以雷纹为地饰对称兽面纹。腹四隅、四面中心及足跟部均饰钩形扉棱,腹部及足跟部饰兽面纹。盖内有铭文二行6字:“噩中(仲)乍(作)宝尊彝”。方鼎在青铜礼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噩仲方鼎高度超过30厘米,显示墓主人身份属于高等级贵族。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安居镇羊子山噩国墓地M4噩侯墓出土,现藏于随州博物馆。此鼎造型独特,整体厚实庄重,纹饰繁复,夸张的扉棱和兽面纹装饰均透露出噩国的独特风格,显示出墓主人高等级贵族的身份,堪称西周早期方鼎中难得的佳作。
32.西周师方鼎
此器共四件,形制大体相同,通高23.1厘米、口径14.4x17.4厘米、腹深9.2厘米、足高10.6厘米、重3千克,长方形口,外折沿,沿面略内斜,方唇,立耳略外侈,立于纵边(短边)中间折沿上,长方直腹壁微下收。平底略外鼓,四柱状实足,足高略大于腹深。器腹四隅和四壁中部各有一“F”形扉棱。器口沿下各饰一组以云雷纹为地的浮雕兽面。兽面两侧各有一倒立的浮雕夔龙,翘首,张口,直躯干,刀形尾,屈卷足,躯干上饰卷云纹。器内壁铸有铭文2行7字:“币(师)乍(作)父癸宝(尊)彝”。器外底有一层烟炱。2011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M1出土,现藏于随州博物馆。此器造型规整,纹饰精美,铸有铭文,是少见的出土方鼎佳作,为研究西周早期曾国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33.西周曾侯带盖方鼎
此鼎共出土两件,形制相同,通高20.8厘米、口长14.4厘米、宽10.9厘米,长方形器口,上承盖。盖上有扁体拱形钮。窄沿外侈,方唇,短颈。直壁深腹,底部微垂。口沿上立有对称的方形体弧顶耳。器腹外四隅有凸出的条形扉棱,扉棱上阴刻有浅槽。器腹上部饰以云雷纹衬底的浮雕一首双身龙纹,龙身刻菱形纹。在龙身蜿蜒状的上下点缀有凸圆点纹。器下腹饰乳钉纹,乳钉纹形成凹形。器腹内壁阴刻铭文:“曾侯乍宝尊彝鼎”,盖上内面上亦有铭文:“曾侯作宝鼎”。此器形制与扶风县出土后母姒康方鼎相似,器形与纹饰完全一样。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M28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此鼎造型古朴,器盖完整,具有商代青铜器风格,也是商周时期极为罕见的带盖方鼎,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4.西周曾侯作父乙方鼎
此鼎通高48.5厘米,口长35.2厘米、宽25.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22.18千克,是一件罕见的西周时期的大型方鼎,即使在流行大型方鼎的商文化区域也绝少发现。有盖,两附耳,直腹,四柱足。长方形盖面中部有一宽桥纽,四隅各有一个龙形片状立纽。器口呈长方形,外折沿,沿面向内倾斜,直壁深腹,平底略外鼓,四外隅各有一竖向长扉棱,四柱足,器身上部左右各有一附耳。盖面外缘饰一周八组饕餮纹,长边各三组,短边一组。腹部四面纹饰相同,上腹为一周饕餮纹,与器盖饕餮纹相同,惟四壁中部的一组饕餮纹有扉棱,下腹为一周蕉叶纹。足根上部饰饕餮纹,双角外伸。盖内及器内壁铸有相同铭文2行8字:“曾侯作父乙宝樽彝”。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M111出土,现藏于随州博物馆。此鼎造型精美,浑厚雄伟,工艺考究,奢华大气,器盖上四个兽纹扉棱使得器物更趋夸张飞扬,鼎体两侧附铸双耳使得器物的风格更趋阔绰沉稳,是叶家山出土最大的方鼎,也是目前所知最大的西周方鼎之一,被誉为“最精美的青铜方鼎”,国宝级文物。
35.西周滕侯方鼎
此鼎通高27厘米,口径11.5×16厘米,分鼎盖和鼎身两部分,鼎身附两耳,腹部外鼓,四柱状实足,盖及口沿下均饰夔龙纹、鸟纹各一周,云雷纹填地;腹饰饕餮纹四组,足饰蝉纹及卷云纹。腹部四组浅浮雕饕餮纹,其角似牛角外卷,回环曲折。眉下两目突出,其凌厉、肃穆,使人不敢长久与之对视。两侧有尖爪,露出狰狞之态。此纹饰屈曲婉转,神秘而威严,与整体造型浑然一体,彰显着器主人的身份尊贵和神圣不可侵犯,亦将饕餮纹的神秘、肃穆发挥得淋漓尽致。鼎盖及鼎身内部分别铸有内容完全相同的铭文“滕侯作宝尊彝”两行六字,这种器形被文物界专称为“对铭器”,实属罕见。1982年出土于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遗址滕国贵族墓地,现藏于滕州博物馆。此鼎造型优美,设计巧妙,纹饰华丽,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展示出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艺,为滕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36.西周亚獏方鼎
方鼎相对圆鼎较为少见,因其作模制范不易及铜液浇铸时多凝结不均以至成品率较低的缘故。商代早期的杜岭大方鼎、商代晚期的后母戊大方鼎,除体量巨大之外,也因其形体呈方形显得尤为珍贵。此鼎通高29厘米,口长18.3厘米,口宽15.5厘米,附耳微斜,腹部呈圆角方形,深且下垂,下承四柱足。器盖扁方,与器身子口相合,上置两个曲尺形捉手。器颈部正面饰有两个乳突,似为饕餮纹的简省。盖内铸铭文“亚貘”貘在亚字形内,是典型的族徽特征。1953年国家文物局调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器造型独特,其腹壁一改商代陡直的特征,而略呈垂腹状,显得愈加敦实稳重,是方鼎在西周时期产生的变化形态,颇为少见,为西周早期青铜器珍品。
37.西周伯方鼎
此鼎通高20.3厘米,口横15厘米,口阔12厘米,腹深5.9厘米,重1.65千克,平沿方唇,两耳立于俯视长方形的两侧短边口沿上。四棱起扉,且器身每一面中间还有一道扉棱,四面就以这四道扉棱为鼻,分别有四只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地纹。四只扁足为仰首凤鸟形象,圆目,勾喙,长尾。内壁一侧有3字铭文:“白(伯)作彝”。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鱼国墓地M8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器造型古朴端庄,凤鸟造型形象生动,纹饰神秘而灵动,是一件难得的西周扁足方鼎精品,反映出古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堪称西周青铜器之珍品。
38.西周韦亚乙方鼎
此方鼎高25厘米、口长19.9厘米、口宽15.3厘米、腹深10.5厘米,重4.55千克,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均以长条形扉棱为鼻梁。四隅有长条形扉棱,立耳外侧饰兽体目纹,足通体饰简化的云纹和蝉纹,器底外有方格状网纹。内壁铸铭文5字“作韦亚乙尊”。2013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鼓山商周墓地M4出土,现藏于陕西考古博物馆。此鼎器形厚重,纹饰精美,为商末周初流行的立耳浅腹柱足样式,是石鼓山墓地出土方鼎精品。
39.西周圉方鼎
此鼎高33厘米,径18.2厘米,器盖可倒置做浅盘。盖的边缘装饰着对称的单首双身龙纹,装饰于口沿下的一首双身龙纹系同时表现龙的两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独特的艺术透视法。器盖内与器腹内铸有相同铭文:“休朕公君,燕侯赐圉贝,用作宝阝尊彝。”铭文记载了贵族“圉(yǔ)”参加周王典礼并获赐贝币,铸鼎纪念这一殊荣。1974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M253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此鼎造型独特而精美,十分罕见,所铸铭文记载了圉族在周初与燕侯的从属关系,为研究西周燕国的赏赐制度提供了直接资料。
40.西周太保方鼎
此鼎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重26千克,方形,四柱足,造型雄伟,使用圆雕、浮雕技法,工艺精湛,其口上铸双立耳,耳上附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最为特殊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非常奇异。鼎腹内壁清晰铸有“大保铸”三字,线条清晰流畅,字体华美。太保是周朝一种官职的称谓,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之一,地位非常显赫。据学者考证,此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清末道光、咸丰年间于山东梁山出土,1958年徐世昌孙媳张秉慧捐献,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鼎纹饰优美,造型独特,铸造工艺精湛,其柱足造型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为周初重臣召公奭所铸,是目前已出土西周第三大方鼎,也是国内仅有的一件“梁山七器”,堪称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其名享誉海内外,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宝级文物。
41.西周员方鼎
此器高22.7厘米,口横18.0厘米,口纵14.5厘米,重2.83千克,口沿外折,两端有立耳,浅腹平底,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四壁上部饰蛇纹,下部饰乳钉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内壁铸有铭文“唯正(征)月既望癸酉,王狩(兽)于■,王令员执犬休。善用乍父甲?彝”。铭文意为正月癸酉日,王在打猎,王命令员带猎犬随从,员得到王的赞美而作此器纪念。在古代,王的狩猎包含了巡视领土的政治意义,因此员非常重视地铸鼎记录。1979年孙鼎捐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鼎造型端正庄严,纹饰精美,铭文完整、记叙清晰,使得今人了解到西周君主统治国家、宣示主权的方式,是一件颇为难得的西周早期方鼎精品。
42.西周粣方鼎
此鼎高23.1厘米,长18.2厘米,宽13.7厘米,浅腹、方体,两耳直立微外撇,方口折沿,浅腹下敛,圜底;方鼎腹身外壁铸有两条凸起弦线,鼎腹四面带状弦线间各铸有两个对称凸出弯角鸟纹,以扉棱相隔;四足为长尾鸟形,纹饰立体生动;腹内有“粣作宝尊彝”五字铭文。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市颐和园。此器造型独特,器形规整,铸造精美,风格承袭商代继而有所发展,是颐和园藏清宫传世青铜器精品。
43.西周叔乍旅方鼎
此器高35厘米,口横30.5厘米,口径24厘米,方折斜平口沿,双立耳,斜直壁,垂腹,底略圜,四柱足,外壁近口沿处饰两道弦纹。器内壁有铭文4字“叔乍旅鼎”。青铜方鼎以直壁居多,从考古资料来看,垂腹方鼎约从西周早期开始出现,到西周中期还偶有发现,113号墓的时代在西周早期偏晚的时候,方鼎的时代与之相符。青铜方鼎一般都出土于商代、西周的国君、诸侯等贵族墓葬之中,呈偶数使用。2000年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M113晋侯燮父夫人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此方鼎在同时期的方鼎中是较大的,其器形和纹饰简朴大方,在青铜方鼎中较少见。
44.西周叔夨方鼎
此器又称叔虞方鼎,通高27厘米,口长18.5厘米、宽16.5厘米、腹深约11.2厘米。腹部饰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有扉棱,耳之外侧饰两道平行倒U形凹纹,四柱足饰云纹和蕉叶纹,形制、纹饰与德方鼎颇类似。鼎腹内壁一侧铸有铭文8行48字:“惟十又四月,王尊大典,华在成周咸,华王乎殷,人士端,叔夨,以衮車馬貝朋犬封,王休,用作宝尊彝,其萬年扬王光人士。”铭文讲述的是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礼毕,王会见与会臣下贵族,王对叔夨进行赏赐,叔夨为纪念铸造了这件铜鼎。铜鼎铭文中的王应是成王,叔夨则是晋国的始封君唐叔虞。铭文内有一个“华”字,很有可能佐证中都华诞之说,应该作为“中华”一词的起源,为后人研究“中华”二字的起源提供重要依据。2000年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M114晋侯燮父墓出土,现藏于临汾博物馆。此鼎形状端正,纹饰简约,给人一种朴素大方的感觉,应是“中华”一词的起源和最早的文字证据,也是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晋国始祖叔虞自作铜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临汾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
45.西周冬方鼎
此鼎通高27.5厘米,口宽26厘米,口长17厘米,重6.5千克,圆角长方形,两立耳,四柱足,平盖。此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鼎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恰与两立耳相套接,不使鼎盖错动。盖中央有一环钮,以便揭提。盖顶的四隅各有一个矩形立扉,倒置成足,可使鼎盖变成俎案。全器仅在颈部饰有带状纹饰,其下界以弦纹。纹饰分四面组成,每一面由两个呈对称的顾首夔龙纹构成独立的纹饰单元,四面由四对、八条夔龙互相衔接构成一周纹饰带。夔纹呈横置S形,垂冠,回首,翼及下卷尾呈刀形,无腹足,又称为“变形夔”、“回首夔”、“顾龙”纹等。鼎、盖分铸。鼎耳、足、腹合范浑铸。器盖有铭文65字,记述某年九月,乙丑驻在堂师,王俎姜使内史友员赏赐给器主冬(音)带有朱红色刺绣衣领、衣襟的黑袍,冬为纪念此事而铸器。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西周墓地出土,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此器设计独具匠心,其鼎盖作法为商周青铜器所罕见,弥足珍贵,全器内外分布着均匀的浅绿色铜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46.西周刖人守门方鼎(一)
此鼎通高17.7厘米,口横11.9厘米、纵9.2厘米,腹深6.3厘米,重1.75千克,方体,双附耳,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铸四龙,下层为盛炭火的炉膛,底部四兽足。炉膛正面铸能开闭的两扇门,右门外浮雕刖足者(被砍左足)持一插关,与史书记载刖者守门相符。两侧铸方孔窗户,炉底镂有5个小方孔,可以从左、右背后、下4个方向出烟。背面是镂空窃曲纹,可以通风助燃。炉内可烧木炭,使鼎内的食物保持温度,是一种温食之器。四个鼎足为四兽足,下部四角饰立体隼鸟。刖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的左脚、右脚或者是双脚。《周礼·秋官》记载:“墨使守门,劓[yì]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yòu],髡[kūn]者使守积”,受到刖刑的人所守的囿就是西周时期贵族们看养珍禽异兽的园囿。1976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此鼎造型奇巧别致,设计匠心独具,既是一件实用器,也是难得一见的艺术佳品,是装饰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完美作品,刖刑奴隶形象是西周奴隶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印证了《周礼•秋官》中“刖者使守囿”的记载,也为研究西周社会面貌和刑罚制度提供了重要物证,国宝级文物。
47.西周刖人守门方鼎(二)
此鼎通高18.7厘米,重4.3千克,整体造型为长方形,是西周时期的一件温鼎。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来盛放食物,下层用来盛放炭火,可以使鼎内的食物保持一定的温度,底层还有“十”字形的镂空,可以起到通风助燃的作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锅的形式。鼎的四周还装饰了很多动物纹饰,非常生动形象。右边的门口,站有一位束发裸体受到过刖刑、失去左脚的奴隶。这个就是西周时期刖刑的真实写照。1988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益门镇茹家庄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此器设计独具匠心,造型罕见,印证了《周礼·秋官》所载“刖者使守囿”,是研究西周社会制度和刑罚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一件集实用性、艺术性、警示性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48.西周吕方鼎
此鼎高19.3厘米,口长16.8厘米,口宽12.2厘米,口缘平宽外卷,立耳,深腹,腹壁斜收,腹部四角有扉棱,四柱足。器腹四面图案均同,上部为垂冠鸟纹,中间饰T字形云雷纹,另有三排乳丁纹,足根饰兽面。器内壁刻有铭文:“唯五月既死霸,辰在壬戌,王于大室,吕延于大室,王赐吕三卣,贝卅朋,对王休,用作宝,子子孙孙永用”等45字,大意是:在这一年5月下半月,壬戌这一天的早晨,周穆王在大殿里摆宴,吕伯被召进了大殿,周王赏赐给吕伯三壶美酒,三十朋贝(当时的钱币)。吕伯深感周王恩德,为纪念这件事制作了宝鼎,让子孙后代都感受这份荣耀。1955年收购,现藏于旅顺博物馆。此鼎造型规整,铭文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三代吉金文存》等有著录,是目前已知青铜器中同时具备王年、月、月相、干支日四要素的两件标准器之一,也是一件罕见的流传有序的珍品,在青铜器的断代、鉴定、辨伪等诸多研究领域中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国宝级文物。
49.西周毛公方鼎
此器高22.5厘米,口横19.3厘米,口纵15.3厘米,橢方形,口沿外折,腹下垂,颈两侧设附耳,平底下置四足,足的上部稍宽,下部略细。颈部饰斜角云纹一周,足部饰云纹和三角形纹。长方形的鼎出現于殷墟时期,西周早期比较盛行,西周中期起方鼎的形式已经很少见。口沿內侧铸有銘文6行30字:“毛公旅鼎亦隹觥,我用饮厚眔我友。飨其用侑,亦弔(吊)唯考。豨(希)毋有弗顺,是用寿考”。其铭文如诗,可视为周代诗歌始肇的不朽之徵,是先祖遗留存世的一篇真正的“毛诗”,堪称镌刻在青铜器上的不朽诗章。记毛公旅用此鼎和相配的簋,宴飨其僚友,饱食畅饮,也可用来孝事父母先祖,一切都很顺利美好,故可长命百岁。1979年李荫轩先生、邱辉女士捐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造型小巧,其铭文既无彝铭具有的多言册命的特征,亦无商周之交铭省言意难晓的缺陷,是四言七言诗的滥觞,一直为文学史研究者所关注,堪称周初保留至今的最原始的诗篇,极具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50.西周凤纹铜方鼎
此鼎高22.8厘米,立耳,直腹,平底,矮足。腹部四面纹饰相同,均为长冠垂尾的两只凤鸟,作隔棱脊相对。主纹突出,上下以粗细凸弦纹为栏,无地纹,简洁明快。短足作二箍节相叠,外圆内空,截面呈半环形。这种作法,亦属少见。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今黄山市屯溪区)弈棋机场M3出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院。此鼎虽体量不大、器壁较薄,却处处显示出吴越民族疏朗清新的、别具匠心的文化特点,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