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初,这个名字在“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中频繁亮相,让人不禁好奇:赵万初究竟是何方神圣?翻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浮梁县志》,我们找到了答案。赵万初,原来是洪武早期浮梁县的县丞大人。


更巧的是,1990年在御窑厂遗址珠山东麓出土的遗物中,竟然有与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器物相似的建筑构件。更令人惊讶的是,部分板瓦上还留有“监工浮梁县丞赵万初”的墨书。而在凤阳明中都遗址,同样出土了带有“浮梁县丞赵万初”字样的板瓦。



涩胎褐彩书铭文板瓦 明洪武

江西省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该器通体无釉露胎,凹面左下角以含铁色料书写文字:万字号,浇色凡道,风火占高,作头潘成,甲首吴昌秀,监工官浮梁县赵万初,监造提举周成,上义都。该瓦详细记载了制瓦工匠和监制官员的相关信息,是研究当时陶瓷生产分工的珍贵资料。



墨书板瓦 明洪武

凤阳县博物馆藏

墨书:造坯李引,浯溪都,浇釉方道名,尾火方南,作头潘成,甲首吴昌秀,监工浮梁县承(丞)赵万初,监造提举周成。

同由赵万初监工,流往不同工地的板瓦,承载着600多年的历史沉淀。如今,它们在同一展柜中重逢,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奇妙与博物馆展览的独特魅力。


墨书板瓦 明洪武

凤阳县博物馆藏

墨书:寿字四号,□风火匠□南,造坯李□,浇色凡□名,作头潘成,甲首吴昌秀,监工浮梁县丞赵万初,监造提举周成,发京都。

据清乾隆《浮梁县志》和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洪武二年,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置官窑,建设窑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古代也有溯源制度。修建中都时,各烧砖单位都会把地名、军队卫所烧砖官员、人匠、军匠的名字写在砖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凤阳明中都遗址和御窑厂遗址都能找到带有“浮梁县丞赵万初”字样的板瓦了。


墨书筒瓦 明洪武

凤阳县博物馆藏

墨书:浮梁县里仁都烧匠严生。


墨书板瓦 明洪武

凤阳县博物馆藏

墨书:寿字二号造匠□□羡 □匠□道名烧匠方南 监工官浮梁福□□ 监造周□□ 上长元都。


墨书板瓦 明洪武

凤阳县博物馆藏

墨书:“寿”“浮梁县造”。

赵万初这个名字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匆匆一瞥,但他所监工的板瓦却成为了我们了解明洪武时期陶瓷生产和建筑工艺的重要窗口。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感受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韵味吧!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4929日至2025212

展览地点:安徽博物院蜀山馆五楼临展厅

供稿:冯慧

摄影:李鹏飞

编辑:张梅

审核:李若明

终审:卞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