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王墩墓主人已确定为楚考烈王,或许人们会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歃血为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等成语都与他相关。从武王墩出土的万余件文物中,有哪些成了考古专家探究历史真相的关键呢?

祭祖敬天,卜问祈福,透过《楚辞》的描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亲和,对传承的尊尚。

两千多年后,安徽淮南武王墩大墓,礼乐祭祀相关的大量文物出土,又成为探究历史的珍贵实证。


这是一件子母口圆鼎,鼎身素朴、蹄足高挑,呈晚期楚器典型风格。

鼎腹上部一行铭文并不醒目,却让考古专家欣喜若狂:楚王酓前作铸白鼎以供岁尝。经专家考证释读,“酓”在上古音中,与“熊”字音义互通,“前”也可与“元”字通假,因此“酓前”即为后世史书中的“熊元”。


铭文中熊元既称楚王,就不可能出自之前的历代王墓,其后三位楚王,幽王墓已于上世纪被发现,哀王被篡位所杀,末代楚王负刍亡国被俘,应不会有如此规格大墓,因而武王墩大墓的主人,最终锁定为楚考烈王熊元。


铭文中的“岁尝”二字,也是历史文化的印证。依据周礼,一年有春祠、夏礿、秋尝、冬蒸,四场重大祭礼。七月秋日,以新熟五谷进献宗庙先祖,此为“尝”。仅武王墩墓出土带“岁尝”铭文的器物,就不止一件,足以遥想当时盛况。


考古,不断探寻真相,总会遇见新的未知。铭文中“白鼎”的“白”字作何解,是规格形制,还是功能用途,目前尚无先例可判断。

荆楚八百年,创业于蛮荒,筚路蓝缕中,孕育出浪漫奔放的底色,敬天地尚先祖的传统也更为浓厚。漫漫历史长河,文化融汇传承,祈愿家国安泰,护佑社稷稳固,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共同信念,筑起行稳致远,继往开来的精神之基。

(央视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