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四号坦克F2型,是四号中型坦克系列的第六个变型,战斗权重为3.3,在1.41更新之前的”地面部队内测中“引入。
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德军就意识到四号坦克装备的短身管75毫米L/24火炮反装甲能力不足,计划换装长身管50毫米L/60火炮。但开战后遭遇T-34和KV系列坦克打乱了原计划,于是克虏伯与莱茵金属一同在75毫米Pak 40L/46反坦克炮的基础上,开发出截短身管、降低后坐力的坦克版KwK 40L/43炮,并安装单室球形炮口制退器。
四号坦克F2型是在四号F型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其炮塔和车体正面换成了整块50毫米装甲板,侧面加厚至30毫米,车重增加至22.3吨;履带宽度由380毫米增至400毫米,主动轮和诱导轮也进行了相应修改。F2型在F型基础上换装了KwK 40L/43炮,部分F1型也按照F2型的标准进行了升级,重量进一步上升至23.6吨。F2型于1942年3月开始生产并投入使用,至1942年7月有175辆交付前线,之后随着四号坦克G型的投产,F2型逐渐停止生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回非洲战场的劣势,因当时美制的M-3格兰特坦克运抵北非后,德军非洲军团的主力坦克渐居劣势。
在北非战场,四号坦克F2型是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的重要装备之一,隶属于第二十一装甲师等部队,它在托布鲁克、阿拉曼、凯瑟琳山口等战役中都有参战。尽管该型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有了一定提升,但由于数量不足等原因,未能完全扭转德军在北非的败局。
在东线战场,四号坦克F2型也参与了与苏联红军的作战。它的75毫米KwK 40L/43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T-34坦克,但面对KV系列重型坦克时仍显吃力。不过,其相对较好的机动性和可靠性,使其在东线的作战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除了北非和东线,四号坦克F2型在欧洲其他战场,包括意大利战场等也有出现。
在战争后期,随着德军新型坦克的不断服役,四号坦克F2型逐渐退居二线,但仍在一些二线部队和防御作战中继续使用。其中大部分因战损或缺乏维修而消失,但仍有少量幸存至今,比如在美国的本宁堡骑兵博物馆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