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是春节假期的倒数第二天,这一天有的人已经提前和父母说再见,准备回工作的城市了。
正月初六,日期中有一个“六”,在传统观念中“六”是非常吉利的数字,所以初六是个好日子!
在这一天,老百姓们为了能好上加好,还定下了6个习俗和3个忌讳。
6个习俗
第一个:开门营业
大家都知道,正月初五破五后,基本上过年的禁忌就都解除了,这时候从正月初六,人们就恢复正常生活。
走在大街上,大家也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商铺都开门营业了。
以前,商家们会在店铺门口放上一串鞭炮,宣告开门接客。
现在,很多城市为了安全禁止燃放鞭炮,商家们只能用电子炮来营造气氛。
还有一些商家,他们更讲究,会在店门口摆放一张桌子,摆上各种各样的供品,寓意着供奉财神。
商户认为,只有这样,各路财神才愿意保佑自己,新的一年才能赚到钱。
第二个:供奉厕神
厕所也是由神仙管的,厕神主要指戚夫人。
戚夫人是刘邦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刘邦去世后,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不仅如此,吕后还把戚夫人扔进了厕所,可可怜的戚夫人最终在厕所死去了。
后人们非常同情戚夫人的遭遇,于是将她封为厕神。
在古代,人们每逢重要的祭祀节日,都会祭拜厕神,希望生活中各个方面,哪怕上厕所这件事也能顺顺利利的。
正月初六供奉厕神,人们会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厕所不再是早以前的旱厕,方便的上下水让厕所保持的干干净净,打扫起来也比以前更容易了。
第三个:送穷神
据说穷神是颛顼的儿子,他也是黄帝的孙子。
虽然他的身份尊贵,但是他为人很节俭,平时不喜欢在皇宫,总是来大街上捡破烂。
在大年三十的时候,颛顼的儿子最终冻死在大街上。
据说,他死后就被封为了穷神,每到正月初六的时候,穷神就下凡,如果他到了谁家,谁家这一年就会吃苦受穷。
后来人们为了阻止穷神的到来,就准备一些食物,放在香蕉船上,这样穷神拿着食物就离开了。
到了现在,人们送穷神则是通过打扫卫生,扔掉不好的旧衣服。
不论哪一种方式,都寄托了人们渴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第四个:抢财神
整个春节期间,很多春节习俗都是围绕财神开展的,比如正月初五就有迎接五路财神的习俗。
不过,很多人都担心正月初五的迎接仪式并没有把财神请回来,于是在正月初六的早上,还会再次抢财神。
初六的凌晨,天还没有亮起来,有的人就已经起床抢财神了。
这时候人们会在院子里摆放上供品,点燃香,如果能放鞭炮的话,还会放上几串鞭炮。
还有的地方,是让家里的本命年小孩来抢财神,本命年是12岁的孩子,他们的年龄刚好是6+6,代表着六六大顺。
在小孩子的背后贴上6个彩纸剪成的小人,谁要是抢到了,那就是抢到了财神。
这种方式,也让抢财神变得更加有趣。
第五个:出去踏青
在以前,除夕到正月初五这几天是不能出远门的,但是到了正月初六,反而要多出去走走。
民间有句俗语,“三、六、九,往外边走”,正月初六正符合这句话的要求。
今年的正月初六也是比较特别的,正好是立春。
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天气渐渐变暖,万物复苏,这时候外出踏青,也能让我们每个人放松一下。
正月初六出去踏青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减减脂肪。
除夕一直到正月初五,基本上每天都是肉类,很少有素菜,这使得我们每逢佳节胖三斤。
到了初六,出门走一走,消消食,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不过出去踏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远离河流,避免误入冰窟窿,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第六个:骑马
在传统习俗里,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因为女娲在第六天的时候创造了马。
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都会养马,平时他们去渐远的地方就骑马去。
在正月初六这天,人们会骑着马出来溜达一圈,带马儿吃点草,犒劳马儿在过去一年里给家里做出的贡献。
到了现在,人们虽然没有养马的条件,但可以去附近看看马,或者去马场骑骑马。
从寓意来说,正月初六骑马,新的一年一定能一马当先,凡事马到成功!
3忌讳
忌讳说话不吉利
正月初六是个吉祥如意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都期望生活顺顺利利,凡事都能如意。
于是,人们会多说一些吉利话,避免说“死、破、穷”等不好听的字眼。
忌讳骂孩子
作为小孩子,难免会调皮捣蛋一些,在平时,为了教育孩子,人们会打孩子,或者骂孩子,可今天是正月初六,就不要去过度责备孩子了。
孩子每次做错事挨骂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哭泣,他们的哭声会把财神吓跑,也会把好运吓跑。
为了这一年都好运,作为家长也要控制情绪,耐心教育孩子,不要非打即骂。
忌不收拾卫生
这家里的卫生又脏又乱,我们看着心情也会不好,反之,如果家里很整洁,我们的情绪也会很好。
所以,在正月初六这样吉祥的日子里,一定要收拾卫生。
此外,在民间,正月初六不仅要迎接财神,还要送走穷神,祭拜厕神。
如果家里乱七八糟的,对这些神明是不敬的。
所以,这天早上把家里收拾干净,保持一个好的家居环境。
以上就是正月初六的“6个风俗,3个禁忌”,这些风俗和禁忌看起来是迷信,实际上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蛇年里,我们了解学习这些风俗和禁忌,也让我们对传统年俗文化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记住自己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