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温悦,
高级心理教师,53岁
某日凌晨2点55分,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消息铃声在温悦的耳边响起,刚入睡不久的她下意识地拿起了枕边的手机,眯着眼点亮屏幕,原来是前几天来咨询过的一位妈妈。最近,这位妈妈一直在向温悦倾诉女儿的种种叛逆行为。
当天到学校后,温悦着手回复手机里其他未读消息,记者到时,她正好歇下来喝上一口咖啡。“温老师,有一个家长不愿意我们上门家访,想约在外面,怎么办?"办公室里,一个年轻小伙冲了进来,有些急迫。随后,温悦向记者介绍起她新收的徒弟,也是继多年的“孤军奋战”后她遇到的第一个伙伴。“男生做心理教师可不多见,小李刚入职半年,每天不是备课就是上课,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温悦说,看见他,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01 儿子偷改志愿的那年
她开始学心理
2008年以前,还是语文教师的温悦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因为儿子而转行做心理教师。
彼时,她和许多父母一样,对儿子的管控很严。由于儿子在自己任教的小学里读书,一有空,温悦便会到儿子的教室去瞅一眼。心生不满的儿子对她说:“你就像一个监视器,我每次回头,总能看到你站在教室后门盯着我。”
升入初中后,儿子的话变少了,温悦还觉得,孩子大了些,看起来更懂事了。可万万没想到,儿子的叛逆悄无声息,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她重重一击。
中考前,温悦和儿子一起填了志愿表,心里盘算好了:儿子若是超常发挥,说不定能上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若是正常发挥,普通高中没问题。可儿子却在上交表格的最后一刻,悄悄把志感改成了中专。
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温悦在家里哭了两个月。内心苦闷而困惑的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找寻答案的同时,温悦渐渐走进了心理学的大门。出乎意料的是,她的自我探索与成长竟无形中影响了儿子,中专第四年时,儿子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实习时,儿子主动告诉温悦:“妈,我要以三校生的身份考大学!”于是,为了陪伴儿子,给他打气,温悦决定在同一年考研究生,和冲刺大学的儿子一起复习。那一年,她39岁。
“妈妈,我睡觉前就看到你在看书,睡醒了看见你还在看书。"备考的那几个月,温悦铆足了劲,儿子也动力满满。2012年9月,温悦和儿子共同“开学”了,他们相视一笑,迈向了全新的旅程。
02 笑着进门
哭着出门
尽管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心理咨询经历,也储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做专职心理教师的头6年,温悦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我就像一个消防员,着火了才会被推到最前面。”温悦坦言,起初,自己在学校里的存在感很低。那时,心理课与心理活动总是要给学科教学让步的,唯有学生情绪崩溃、行为反常时,班主任才会想起心理老师。在大部分学科老师看来,预防性或科普性的心理活动等同于增加其工作量,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温悦都不太受“待见”。
有一次,学校要搞心理活动,需要各学科老师共同配合。带着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与一腔热情,温悦走进了某学科的大办公室。“我从前门笑着进去,被他们骂骂咧咧地轰到了后门,哭着出来。“温悦知道,学科老师本身的教学任务繁重,还需要额外花精力配合心理活动,心中有怨气是人之常情。所以,吃了闭门羹后的温悦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多和学科老师沟通,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日常教育中的烦恼,倾听他们的心声。
“我们班上有一个自闭症学生,课堂上大家一起鼓掌表扬他时,他却突然崩溃,大叫或者撒泼,这是为啥?”不久后,一位年轻的班主任主动找上温悦。借此机会,温悦给这位班主任科普了自闭症患者的典型表现,并告诉她:“'来自星星的孩子'对声音异常敏感,不妨把集体鼓掌改为竖大拇指。”果然,效果很好。后来,在温悦的干预与帮助下,其他班级里有注意力障碍的学生也有了向好的变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师向温悦敞开了心门。
03 手机和她
都是24小时待命
对于专职心理教师而言,处理危机事件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基于突发事件的不可控性,心理教师的隐形加班成了常态。自2019年起,温悦把学校的心理热线转接到了自己的手机上,且24小时开机。“有时候,全职妈妈白天要忙家务,傍晚要辅导孩子功课,所以会在深夜给我发消息,一方面是吐槽孩子的糟糕,另一方面是求助育儿之道。"
为何不在睡觉时把手机调成静音或是干脆关机呢?温悦告诉记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全年无休的,许多信任自己的家长和孩子会通过聊天的方式来求助,孩子的问题有突发性,缓不起,也等不得。所以,温悦不愿意错过每一次给予孩子希望的机会。
说起自己的工作状态,温悦的脸上生出一种使命感,并笑称自己像一名战士。有一天早晨,温悦刚准备出门上班,手机上突然传来一张照片——学生小潘拿着菜刀虚晃着,看起来很激动。“大概他又和奶奶闹别扭了,不想上学。”温悦一边揣测着,一边熟练地往小潘家跑去。穿过石库门老房子的狭小长廊,温悦看到了哭泣的小潘奶奶,一番了解后,她证实了自己的猜测。父母离婚后,小潘一直跟着爸爸生活,但脾气暴躁、工作繁忙的爸爸对他不是打就是骂,所以,小潘只能把心里话告诉温悦。那天,温悦走进房间,和小潘沟通了半小时后,他同意上学,拉着温悦的衣角平静地走进了校园。
还有一回新年,温悦和家人正在聚餐,一通电话响起,原来是曾经在自己学校就读过的学生小宇离家出走了。小宇爸爸是个领导,要面子,不愿报警。那一晚,温悦和他分头找孩子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小宇有多动症和对立违抗,而他爸爸对他的关心除了学业再无其他。所以,他很抵触。”所幸,温悦最后在学校的角落里找到了小宇,小宇爸爸也因此受到了很大触动,做出了改变。后来,小宇读了职校,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成为了很棒的西点师。“前不久,小宇爸爸还给我送来了小宇亲手做的蛋糕呢。”说着,温悦紧皱的眉头舒展开。
04 还好当时
一起努力了
学科老师可能是某一个班的班主任,但心理老师却是全校所有班级的班主任。16年来,温悦的接待及咨询投诉率为零,而这,绝非易事。“心理咨询有时会被当成‘不费力气的闲聊’,事实并非如此。”温悦表示,每一次的谈话和治疗起码1个小时,坐在对面的来访者几乎都存在情绪问题,一言不合就会跳脚,她要认真思考每一句措辞、每一个肢体动作。
作为一个 24小时在线的“树洞”,温悦也委屈过、痛哭过。说起自愈的方式,她坦言,自己会找专业的心理督导进行疏解,也会通过跑步的方式让压力在大汗淋漓中随风消散。但即便是情绪低落,她也未曾停止学习。“和志同道合的心理学好友一起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我感觉很快乐。”一线心理教师这条路很难,可温悦依然坚定,她表示,每次真正让自己满血复活的,是那些变得越来越好的孩子和他身后的家庭。
谈起自己前行的动力,温悦滔滔不绝。一年级时就存在注意力缺陷且有智力障碍的男孩琦琦一直是温悦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她坚持不懈的治疗与陪伴下,2022年,琦以中考600多分考进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收到喜讯的那一刻,温悦对琦琦妈妈说:“还好我们当时一起努力了!”
有一次,温悦在给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开讲座,一个中年男人突然走过来说:“温老师,我是你当年的学生,你还记得吗?那时学校要检查仪容仪表,你还帮我剪过手指甲。”还没等温悦回过神,他又说道:“这是我的太太,现在我们的女儿也在这里读一年级。”温悦告诉记者,她始终忘不了那一家三口站在面前时自己内心的温热与感动。
如今,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心理工作坊主持人后,温悦和她的手机都更忙碌了。采访中,记者和温悦的对话几度被电话铃声打断,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她连贯流畅的故事讲述与一如既往的真挚热烈。在第6次电话铃响起时,采访结束了。温悦笑着和记者比划着“再见”,也笑着与电话里的家长说“你好”,一切都衔接得刚刚好。
图片由AI生成
轮值编辑:忻硕如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
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