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五,同学们还在与家人同度佳节,但寒假却已正式过半。如何利用好假期剩下的时间?我们邀请了名校名师为同学们指点迷津。
“在网上一搜‘寒假’的关键词,逃不开各种学习和补课,都说假期是‘鸡娃’和‘卷孩’的绝佳时期。但真相是,新高考已经来了,培养‘做题家’已经成为教育的‘过去式’。”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优秀班主任殷小波认为,假期不应只有学习,学习的也不应只是孩子。这个假期,除了“补”孩子,还要“补”家长,教育一定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殷小波建议,寒假期间,一补情绪稳定的内核,二补技能+视野。
“一个内核、情绪稳定的人,可以觉察、正视并积极疏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困于焦虑内耗,不习惯抱怨吐槽。寒假期间,学生和家长都需要在这个方面进行调试。此外技能方面,同学们可以趁着假期‘进补’如AI学习和使用、社交能力、收纳整理等。”殷小波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生活,知识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去“补”的最厚的那本书。
寒假与春节相遇,走亲访友必不可少,在这期间,同学们不仅能练习“社交能力”,还会收到期盼已久的压岁钱。这笔钱到底归谁管?如何管?藏着家长们的大智慧。
“压岁钱其实是对孩子进行财商启蒙的最佳时机。怎么存?怎么花?很多家长只是单方面决定,孩子缺乏参与感,并没真正学会如何管理和规划自己的钱财。”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优秀班主任雷洁超认为,可将压岁钱进行分配,一部分让孩子“随便花”,犒劳自己;一部分让孩子制定“家用花”,感知价值。
“孩子对金钱和价值的感知不是短期就能建立起来的,家长要敢于让孩子自主花钱,甚至可能要经历一个‘乱花钱’的过程,才能慢慢认知到不同东西的价值不同,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实用的,哪些买来后实际是浪费。”雷洁超表示。
“我们还可与孩子制定‘梦想储蓄罐’计划。孩子想要一套新的彩笔,这是短期小梦想;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这属于中期愿望;而像去迪士尼乐园游玩这样的长期目标,则是未来超目标。”雷洁超认为,存钱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积累财富的不易,明白每一分钱都需要珍惜。
“家长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财富不是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雷洁超谈道,孩子不仅可以在书本上发现问题,寻求答案,还可以在任何有趣的地方获得成长的灵感和意义,用“生活化”“接地气”的方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创造更大的幸福和快乐。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子君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