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乙巳蛇年的新春假期接近尾声。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不少汽车人已经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在春节假期前,众多新能源车企推出了“春节服务不打烊”的服务,包括在过年期间可以进店免费检测或者享受免费的道路救援。总之,为了消除用户对“电动爹”的使用顾虑,总有人坚守在岗位上。

过去的一年,中国汽车取得可喜的正增长,每一个人都可以对自己说一声,辛苦了。即便如此,没有人敢真正放松。春节假期开始前,头部互联网企业缩减员工福利的消息引起了广泛讨论,事实上,这个信号一年前就出现在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身上。



如今,这个风也吹到了汽车行业。有头部合资车企准备对绩效不佳的员工实行“末位淘汰”。在汽车行业互联网化的今天,互联网企业“恶习”也传到了汽车圈。

人的大脑天生偏爱负面信息,在春节假期开始前,每一个人都嗅到了淘汰赛的信号。打工人没有选择,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在新势力车企,有的人30多岁当上了总监,有的人40岁就当上了VP。这背后的逻辑是,资历被弱化,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被提到更靠前的位置。残酷的角度是,更年轻意味着更低的试错成本。

互联网行业的35岁法则之所以屡试不爽,在于从结果导向上,总被验证为有效。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降低底线才能更接近生存。

互联网的35与汽车圈的45

接近40岁的弗兰克(化名)本硕就读于一所国内排名TOP10的大学,毕业后他通过校招进入了一家头部中国车企。在研发的岗位上,他一干10多年。这期间,他参与过多款热销车型项目。过去几年,新势力从传统车企疯狂挖角,他身边也有不少人跳槽去了新势力。

去年年初,弗兰克也决定动一动,于是面试了一家头部新势力的技术专家岗位,数轮面试下来,对方婉拒了他,给的理由也是简单粗暴,“年龄有点大了”。弗兰克有些无奈,他苦笑道,“真的有人能做到,又年轻同时又项目经验丰富吗?”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在这家企业,有的人在40岁之前就当上了副总裁,弗兰克感慨,“可能还是我不够优秀吧”。



原地不动并没有消除弗兰克的焦虑,“等我到45岁,估计国企也容不下我们这样的了。”弗兰克说,这种焦虑在他们80后这代汽车人中蔓延。

和弗兰克同一年毕业的,有不少进了头部合资车企。彼时风光无限,用他的话说,年终奖拿到手软。最近这几年,陆续有职场不顺利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2024年初,一家曾经年销量过百万的合资车企,内部启动了大的人员调整。“绩效低的直接裁掉,年龄在40-50左右的是重灾区。女性45岁以上,男性52岁以上,很多总监级的都没逃掉。”弗兰克说,这其中就有他的学姐学长。

弗兰克有时候也会自嘲,“汽车工业发展越早的地方,越多像我这样的‘中老年’打工人。”他有时候也会感觉到恍惚,自己当时毕业的时候,只有最优秀的那一批才有机会进入体量大的头部车企。名校光环和名企光环之下,弗兰克曾经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仅仅是过了十年不到的光景,一切都变了。

他身边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的同学,偶尔会调侃,自己的老本行干不到退休。市场更欢迎跨界人才,尤其是软件、算法等领域。过往光鲜的履历,某种程度上变成弗兰克的枷锁。

去虚向实成为主旋律

一位从业多年的金融工作者感慨,一个行业的门槛高低与技术复杂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当红利太多,钱太好赚的时候,就需要强行抬高门槛了。”某种程度上,它也契合过去躺赢时代的汽车行业。只不过在钱好赚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反思,实力和运气,哪一个占比的成分更高。

此外,越标准越完善的管理流程,越容易让人“螺丝化”。就好比在工程上,车企用各种手册、评审、交付来避免随意性,保证即便是草台班子也能按照基本法操作。当车好卖钱好赚的时候,个体和流程的缺陷很难暴露出来。



而一旦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所有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当新技术的迭代越来越快,对于传统汽车人来说,过往的经验乃至成果很难直接复用。尤其是很多资历老的员工,走上了管理岗位之后,长期远离一线,现有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已经与实操层面脱节。



就在今年初的CES上,马斯克抛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观点:AI已经学完人类的所有知识。前不久,他还在社交网络上发文他招揽人才的新标准:不看履历,不问学历,就看代码水平。

这背后折射出,科技行业的传统人才评价体系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依赖学历和履历作为筛选人才的门槛,往后可能要失效了。在汽车行业,这种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去年6月,比亚迪新技术院开始推行一项人事改革,新选拔一些985院校背景的人才担任部门科长,有些非 985 毕业的原科长则被调整成专家岗位。总结起来就是,给年轻且更有能力的员工机会。



当一个行业,热钱不再大把大把涌入,残酷竞争演变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去虚向实一定会成为主旋律。最简单的道理,都2025了,投资人和消费者是相信市场份额和财务数据,还是相信创始人讲出了多动听的故事?答案显而易见。

人们常说,互联网的35岁危机源自,一个人核心竞争力并没有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提升。但这个归因过于简单粗暴乃至丛林法则,没人去深究,他们所处的业务团队真的需要日渐增长的业务能力吗?这个道理,放在汽车行业也通用。当底线被击穿,大部分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筛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