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去医院看病抽血似乎成了再常见不过的事。可不少人心里都有一堆疑问:为啥动不动就抽血?一抽还抽好几管,会不会贫血?抽完的血又去哪儿了?最近,张阿姨就因为去医院做检查被抽了不少血,在好友群里这么一抱怨,群里瞬间热闹起来。
“真的烦死了,去医院看病,动不动就给你开个抽血单。” 张阿姨率先吐槽道。
“是呀,我上回感冒发烧去医院看病,也要我抽血。” 李阿姨附和着。
“每次看病都抽那么多管血,不知道是不是拿去卖了。” 王阿姨半开玩笑地说道。
“每次体检都要抽那么多血,会不会贫血呀?” 刘阿姨有些担心地问。
“没事,回去泡点红糖、红枣水,补一下。” 赵阿姨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抽血这件事充满了疑惑和讨论。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和抽血相关的那些事儿。
为啥看病总抽血?它能查出啥?
血液,在我们身体里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 “生命之河”,一刻不停地在各个器官和组织间循环流动。它可不简单,不仅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正因为血液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它就成了反映身体健康情况最常用、最敏感的 “镜子”。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就会像 “信使” 一样,悄悄发生变化,给医生传递身体内部的 “情报”。通过对血液的检查,医生能发现很多潜在的疾病。
就拿代谢性疾病来说,通过检查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等指标,医生能揪出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糖尿病等 “健康杀手”。比如说,老王最近总感觉身体乏力,还特别口渴,去医院一查血糖,发现数值远远高于正常范围,这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血液系统疾病也逃不过抽血检查的 “火眼金睛”。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会大量增殖;而病理性贫血患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会低于正常水平。像小李,最近总是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去医院抽血检查后,被诊断为贫血,原来是身体里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出了问题。
抽血对于检测感染性疾病也十分重要。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这些让人谈之色变的感染性疾病,都能通过血液检查被发现。在医院的体检项目里,经常会有这些传染病的筛查,通过抽血检查,能及时发现感染情况,以便尽早治疗。
内分泌疾病也可以通过抽血来评估。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指标,就像是内分泌腺和组织的 “健康密码”,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医生能了解内分泌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比如,赵女士最近情绪波动大,还老是失眠,去医院检查了甲状腺激素,才发现是甲状腺功能出现了异常。
心肝肾胰腺等重要脏器要是出了问题,血液也能给出信号。肌酐、尿素氮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是否正常;肌钙蛋白、心肌酶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患有心肌梗塞、心肌炎;转氨酶指标则是肝脏健康的 “晴雨表”;淀粉酶能检测出胰腺炎。可以说,抽一次血,就像给身体做了一次全面的 “扫描”,能发现多种潜在疾病,为医生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为啥一抽就是好几管血?会贫血吗?
相信大家去医院检查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护士拿着好几管采血管来抽血,心里总会犯嘀咕:为啥每次都要抽这么多血?联勤保障部队第 983 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星表示,这是因为每一种抽血化验的试剂盒和机器都不一样,而且为了保证检查结果准确可靠,每次检查都需要一定量的血液。一般来说,检查项目越多,需要抽的血也就越多。
比如说,血常规检查需要一管血,用来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生化检查,像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又需要另外的采血管;要是再加上传染病筛查,那可能还得再多抽几管。这些不同的检查项目,各自有着不同的检测要求,所以就需要抽取多管血来分别进行检测。
不过,很多人担心一次性抽好几管血会不会导致贫血。其实,大家不用太担心,人体有着强大的造血功能,就像一个勤劳的 “工厂”,会定期更新血细胞。每根采血管的血量一般在 2 - 5ml 不等,就算抽了好几管,加起来一般也就 20ml 左右。而我们全身的血液总量大概有 4 - 5L,这点血量对于身体来说,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不会引起贫血。
那么,抽完的这些血液样本最后都去哪儿了呢?一般情况下,医院检验科会把抽出的血液保留 1 - 7 天。这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或者患者对检查结果有疑问,需要复查的时候,这些血液样本就能派上用场。等过了保留期限,医院会把这些血液作为医疗废物,通过统一的渠道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红枣、红糖不补血?真正补血的食物是这些!
很多人在体检完或者感觉身体虚弱的时候,都喜欢用红枣和红糖泡水喝,觉得这样可以补血。张阿姨的好友群里,也有人建议她这么做。但事实上,红枣和红糖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补血功效。
在临床上,老百姓常说的贫血大多指缺铁性贫血,这种贫血是由于造血原料不足、铁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导致的。所以,想要补血,关键是要补铁。
看似是 “补血佳品” 的红枣和红糖,实际上在补铁方面表现得并不出色。红枣和红糖里的铁含量十分有限,而且身体对这两种食物中铁的吸收率很低。想象一下,用红枣和红糖来补铁,就好比想用一滴水去填满一个大水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比如说,有人每天喝大量的红枣红糖水,坚持了很长时间,去医院检查,贫血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那真正能补血的食物有哪些呢?下面这 4 种食物,才是实实在在的 “补血能手”。
动物内脏:铁含量丰富的 “补血宝藏”
动物内脏可是个铁含量丰富的食物,以猪肝为例,每 100g 猪肝里的铁含量可达到 22.6mg。而且,动物内脏里的铁元素很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就像一把能轻松打开身体 “补铁大门” 的钥匙。猪肝的做法也有很多,像常见的猪肝炒青椒,既美味又营养。不过,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也不能多吃,适量食用才是最好的。
动物血:补铁的 “优质之选”
动物血也是铁元素的 “富矿”,其中鸭血的铁含量最为突出,每 100g 鸭血里铁含量高达 30.5mg。猪血和鸡血的铁含量也不低,虽然比鸭血稍微少一点,但也是很好的补铁食物。像鸭血粉丝汤,就是一道美味又补铁的佳肴。在制作鸭血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食品安全。
红肉:日常补铁的 “好帮手”
羊肉、猪肉、牛肉这些红肉,也是不错的铁来源。羊肉每 100g 含有 3.9mg 铁元素,猪肉每 100g 含有 3mg,牛肉每 100g 含有 3.3mg。虽然它们的铁含量不及动物内脏和动物血,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也是我们补充铁元素的好选择。比如,冬天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既能暖身,又能补铁。不过,红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吃的时候也要注意控制量。
新鲜蔬果:补血的 “隐藏助手”
新鲜蔬果虽然铁含量不算高,但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叶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对于补血有着重要作用。维生素 C 就像铁元素的 “搬运工”,可促进身体对铁元素的吸收利用;叶酸则能预防恶性贫血,有助于血红蛋白合成。橙子、柠檬、草莓等水果,以及西兰花、菠菜等蔬菜,都是富含维生素 C 和叶酸的食物。每天吃一些新鲜蔬果,不仅能补充营养,还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其他食物中的铁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补血食物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当身体出现较为严重的贫血症状时,比如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最好还是去医院就诊,让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可别因为盲目依赖食物补血而耽误了病情。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