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选官制度繁复且严苛,进士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和希望。然而,对非翰林出身的进士来说,升迁的难度远高于翰林出身者,但并非没有可能。



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例,一个二甲留京任职的进士,从新科进士到跻身从一品的尚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需要面对繁杂的流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潜移默化的官场规则。



在清朝,进士们的起点往往是在吏部等待授职,多数情况下,他们需要在冷板凳上耗费八年左右的时间,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这漫长的等待期背后,是对官职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为了帮助新科进士更快适应官场,雍正皇帝特设了“额外主事”这一岗位,使得一些表现卓越的进士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过渡到正式职务。



在经过了试用三年期且表现优秀的情况后,进士们将被各部堂官考评,然后由吏部引见,可以顺利转正并担任六品主事。此时,仕途才算刚刚开始,他们要在京察(每三年一次的考核)中争取优秀评价,从而获得升迁机会。通常,从主事升任员外郎(从五品)需6年时间,而从员外郎晋升至郎中(正五品)则需再花费三年。



尽管郎中是个相对重要的职务,但要更进一步升任从四品岗位,在京城内竞争异常激烈,选择外放地方成为不少人的捷径。选择出任地方道员,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积累政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要在地方上能干出成绩,那么调回京城后,重新进入中央机关的重要岗位也并非难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甲进士的仕途过程中,出任道员后的晋升常常较快,只需在地方打磨几年时间,便可被调回京城,晋升正四品的职务如都察院佥都御史等。这一额外途径使得原本在京城内难以企及的职位变得更加唾手可得。这时,他们的日常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事务官,而是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政务,为更多重要的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



一般在担任正三品大臣之后,仕途的门槛逐渐消失,剩下的只是资历和一段执着坚持的心路历程。不久后,他们便有机会担任从三品的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等,甚至较快跃升为正三品,如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等。正三品意味着已经距离尚书的职位不远,享受的待遇和地位也显著提升。

从员外郎开始,需要经过18年的努力在京城积累资历和政绩,最终跨入侍郎行列。正常情况下,从侍郎升任尚书仍需大约6年时间,经历工部、刑部、兵部等多部门不同职务的考核和历练。

此后,他们会迅速跻身尚书,这个象征着权力和尊贵的顶端职位,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领导者之一。他们从二甲进士到尚书的位置,历时24年之久,可能还是比较顺利的路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