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死后,林如海应是第一时间报丧贾府,随即贾母就派人来接外孙女。这个细节并非表面那样表现出贾母的强烈意愿,实际反映的是林如海去信请托岳母接走女儿林黛玉

尽管按照当时的风俗,女婿落难可投奔岳父母,女儿丧母,可由外祖母教养,但主动权还在女婿手中。林如海不提出要求,贾母不可能直接派人来接外孙女。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如海送女进京前,也提到了这点:

“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登舟而去。(引程甲本第三回)

林如海坚持送女进京,动因是很奇怪的。他官场才起步,就不续弦教养女儿,也不管嫡长房无子后继无人,怎么看都像是不想苟活之意。他对女儿讲的这番话,更像是交代遗言一般。

从这个角度去看林如海的决定,再结合两年多后他的死,就会发现林黛玉进京背后,实际有避难之意。


与其说是送她去贾府接受外祖母教养,不如说是将她“托孤”于岳母和舅哥。而这点也由第十九回“小耗子偷香芋”故事得以证实。“盐课林老爷家的千金才是真香玉”引“耗子”觊觎,才是林黛玉进京的主因。

因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林如海不管林家继承问题,也不将林黛玉托付给林家堂族,坚持送进贾府的原因。皆因只有贾府有能力庇护林黛玉,也能给与她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养。

至于林家?嫡长房只剩他一人,他死后只有一个空壳,根据当时的律法,族中自有安排血缘最近的人继承,根本不用林如海操心。

反正无论谁继承,与林黛玉的血缘关系都不如贾府亲近,也都不如贾府更可靠?

关于林家的情况,容易被贾母和紫鹃安抚糊弄贾宝玉的话误导。


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吧。”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紫鹃笑道:“那些玩话,都是我编的。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纵有人来接,老太太也必不放去的。”(引程甲本第五十七回)

贾母和紫鹃都说林家没人,骗骗贾宝玉也罢了。其实紫鹃之所以会突然提出林家要接林黛玉回去,并不是空穴来风。彼时林黛玉已经过了及笄之年正式成人。林如海的继承人,无论是虚情还是假意都要来贾府意思一下,表达要接林黛玉“回家”的意思。就像史湘云一样,无论谁当家,她们都是嫡长房的大小姐。

至于林家人,也不是贾母他们说得死绝了。恰恰相反,书中第二回明确写到林家有人。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引程甲本第二回)

古人对血缘关系有着严格的规定,亲缘血脉也由丧葬的“五服”制服而定。

所谓“堂族”就肯定是五服以内的血缘,超出五服不是亲眷,也谈不上堂族,只能像贾雨村那样只说与贾家“同谱”了。

所谓“支庶不盛”更明确是五服以内的亲眷。嫡长为主脉,分支和庶出为“支庶”,构成林家宗族血脉,这个“嫡、支、庶”是由一代林侯算起,到林如海正是第五代。

以宁国府为例,可能更容易理解:宁国公传贾代化、贾敬、贾珍、贾蓉为嫡长主脉。

贾代化三个弟弟就为支庶,嫡出的为“支”,庶出的为“庶”,他们兄弟三个繁衍的后代,如贾璜、贾㻞、贾芹、贾蔷等,都是贾蓉的支庶堂族。


而林如海和贾蓉一样,是本家的第五代,他们没有儿子,死后嫡长一脉就要从贾璜、贾㻞、贾芹、贾蔷中选择血缘最近的一个为继承人,女儿无法继承,

《大明律·户令》:“凡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清承明制。清律“户绝财产”例规定,不论在室女还是出嫁女,只有在无同宗应继之人时,才能继承家产。若无女,则“听地方官详明上司,酌拨充公”。

所以,林黛玉根本继承不了林家的一分钱,林如海只要安排好女儿,林家之后谁继承也不用他操心,反正都与他无关。

至于林黛玉不安排给堂族,就看史湘云就清楚了。亲叔叔婶子尚且待她不好,何况是堂族。而林黛玉和史湘云在贾母的庇护之下,才是最安全幸福的。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