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为什么不接财神?
——洞烛
财运开启
财源滚滚,大发利市!
今天是初五,也称破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今天是“接财神”的日子,象征着财运的开启与迎接财富的到来。
所以,我在这里也预祝各位读者今年财源滚滚,大发利市!
然而,贾府却没有这个习俗。
贾府有祠堂,有家庙。
他们祭祖,他们供佛,甚至还有人搞巫术。
但他们不接财神,从来没有。
贾府为什么不接财神?
是贾府很有钱吗?
经济窘迫
如何不早为之计?
并不是啊。
冷子兴作为外人,早早察觉到了贾府的经济问题。他在向贾雨村讲述贾府时,便流露出对其盛世表象下潜藏危机的冷眼旁观:“如今这宁荣两宅,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这种对“内囊”破裂的描述,显然是对贾府家族经济状态的精准点拨。而与此同时,宁府的当家人贾珍也明确认为荣府已经日渐穷困,尤其是大观园建成之后,财政状况愈发捉襟见肘。
贾府的经济窘迫,时常通过书中的细节展现。
王熙凤不得不当掉黄金项圈,以解燃眉之急:“这两日家里要使钱,我拿这项圈儿去当了几两银子来使。”
而贾琏甚至希望鸳鸯帮助偷取贾母的财物以抵押典当:“趁夜偷着把老太太的东西挪出几件来,当了再赎。”
连客居荣府的大小姐黛玉,也曾私下算账,发现收支严重失衡。
但即便如此,贾府似乎并不真正担忧破产。
最早提出贾府面临危机的角色之一是可卿,她在托梦时向王熙凤暗示家族将面临经济和政治危机:“如今年事已衰,家道将尽,如何不早为之计?”然而,凤姐并未认真对待,而是将其视作一场寻常的噩梦,显现出贾府对经济危机的迟钝和麻木。
大观园的修建,本应是贾府财政压力的体现,但贾珍、贾蓉父子,以及贾琏、王熙凤等人,反而借机贪污,中饱私囊,丝毫不担心家族的经济状况,显示出他们对财务的漠视。
就算我孤陋寡闻,但对自己家这么狠的人,还真实少见。
探春曾试图通过整顿家族财政,减少开支,然而王夫人发动的大观园的搜捡行动,赶的赶,散的散,还直接导致顾问宝钗搬出。
一场改革最终不了了之。
违反常识
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这真是很违反常识的事情。
贾府明明有各种财政紧张的表现,但其核心成员们似乎并未因此产生根本性的忧虑。
即便面对经济危机,他们依旧沉溺于既有的特权体系,不愿也无力作出实质性的改变。
那么,是贾府众人真的不懂,不急?
连冷子兴都看得出来的事情,他们看不出来?
怎么可能呢。
贾府之所以不接财神,一方面当然是不屑于这种类似淫祀的民间习俗,但最根本的原因,源自于他们对于家族存亡真正依赖因素的清晰认知。
经济独立自主,从来就不是其生存的基础。
他们这样的人家,有钱没钱,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堆山塞海
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赵嬷嬷回忆过去如何在江南接驾的辉煌历史:
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按现代财务管理,这么花钱,搞一次就破产了。
但这几大家族不还是过得好好的?
“不过是拿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这种经济模式决定了贾府的生存与否,完全不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事实也确实如此,作为贾府原型之一的曹家,长期处于财政亏空状态,但康熙始终庇护,甚至在曹寅去世后仍给予优待,直到雍正即位,才进行严厉清算。贾府的处境与此如出一辙。
何须财神
财富的获得并不依赖于自主积累
在传统社会中,官员的考评体系,乃至官员自身的生存认知,都围绕着对皇帝的绝对依附。皇帝的一句话,能让富贵之家一夜破产,也能让窘困之人瞬间富足。
因此,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于积累财富,而是来自对皇权的彻底臣服。只有当一个家族完全放弃自主安全感,才能获得来自皇帝的安全庇护,而贾府正是深谙此道,才会对经济危机泰然处之,直至皇帝改变心意,才真正陷入危机。
贾府为什么不接财神?他们的不安不是来自于经济的困窘,而是来自于权力的动摇。经济上的拮据只是暂时的困境,而对皇帝宠信的依赖才是家族生存的真正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下,贾府虽然看似有许多经济问题,但他们并不认为这会影响到家族的存亡,在这个权力结构中,财富的获得并不依赖于自主积累,而是与权力的依附密切相关。
因此,尽管贾府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他们依旧对破产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深知:真正决定其命运的,从来不是财神的降临,而是皇帝的宠幸。
订阅本号
光顾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