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位擅于出奇制胜的将领,他用兵不拘一格,苏中七战七捷如同赵子龙一般勇猛无敌,淮海战役中更是“立了第一功”,他是位令人折服的名将,在军事上拥有超凡的智慧与才能,就连林彪都对他佩服不已。1955年大授衔时,粟裕居十位大将之首,巅峰时期曾担任总参谋长一职,然而世事难料,1958年时他受到错误批判,为了排遣心情他特意去拜访一位“老首长”,他就是无冕将军滕代远



粟裕年少时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被选送到师范学校读书,然而身处军阀战乱时期,天下之大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1925年,刚满18岁的他在进步思想的感召下弃笔从戎,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从此开启了军旅生涯。粟裕之所以这样早参加革命,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滕代远同志的影响。

滕代远与粟裕将军是老乡,并且都是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那时滕代远是粟裕的学长,他创办了进步书刊《锦江潮》,他1924年加入共产党,之后积极领导学生运动。粟裕紧紧追随学长的脚步,当滕代远调任长沙积极开展农民运动时,粟裕毅然弃笔从戎,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地区参加革命,1927年粟裕先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跟随部队来到井冈山。



与此同时,滕代远与彭老总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之后带着红五军到达井冈山,这支红五军只有七百多人,却是我党革命初期不可小觑的一支武装力量。当时彭老总担任总指挥,而滕代远则担任的是相当于后来的政委一职,可见滕代远的资历与彭老总持平,以这个资历,他完全有授予开国元帅的资格。

之后红一方面军成立时,滕代远担任副总政委,而粟裕则是红一方面旗下军红一军团的师长,从资历上来看,滕代远确实是粟裕将军的“老首长”,并且在战争时期他们一直是上下级的关系。虽然滕代远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但他在反“围剿”战斗中表现非常出色,曾获得二等红星奖章,而荣获这一殊荣的还有刘帅与聂帅,可见滕代远被授予开国元帅绰绰有余。



而粟裕将军则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猛将,他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军事培训,但他拥有超凡的军事头脑,他在实战中迅速总结经验,他的指挥才能逐渐在战争中突显出来,苏中七战七捷让他在军中名声大振,但鲜为人知的是,滕代远也参与了这次战役的指挥。当时他被组织上派往苏中地区与粟裕一起并肩作战,他向粟裕传达了军委的要求和战略部署,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还向粟裕提出了一些战术见解。

滕代远认为“伤十指不如断一指”,我军实力虽然不如敌人强硬,但在恰当时机化零为整一样会起到歼灭敌人的作用,这一点与粟裕不谋而合。之后粟裕与滕代远一起召开了作战会议,做出歼灭敌人的战术安排,这是粟裕第一次与老首长共同御敌,七战七捷印证了他们的卓越军事才能,同时也见证了他们的革命情谊。



以粟裕将军的资历与军功,他有授予开国元帅之姿,但他高风亮节推辞了元帅军衔,但他在十位大将之中居首,足以看到他在军中的非凡地位。而滕代远在红军时期的政治地位堪比朱老总、彭老总,曾多次参与中央红军的决策会议,当时罗帅、陈老总都在滕代远之下,难怪林彪私下里称:如果滕代远参加授衔的话,他是会被评为元帅的。

而滕代远在建国后担任铁道部部长,当时军委考虑到滕代远在革命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曾提出他被授予元帅或大将的建议,但滕代远并不在意名利,最后他没有参加授衔。通过此事可以看到,粟裕与老首长滕代远拥有相同的高尚品行,因此粟裕在郁郁不得志之时想到了老首长,1959年,他专程来到杭州去探望滕代远,老乡加老战友的双重关系,让他们在一声“老首长”中瞬间回到了亲密无间的革命岁月之中。



在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意味着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而这些开国元勋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谋略看到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在功成名就之时,他们却淡泊名利,这份心胸令人钦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元勋,尽管他们在特殊时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最终会让他们沉冤得雪而名垂青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